
地名。在今 山东 博兴 东北。《书·蔡仲之命》:“ 成王 既践 奄 ,将迁其君於 蒲姑 。” 孔颖达 疏引 杜预 曰:“ 乐安 博昌县 北有 蒲姑城 ,是 蒲姑 为 齐 地也。”
蒲姑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重要方国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根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可知其地理位置位于周王朝东部疆域,今山东省博兴县一带。该方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曾为东方政治中心,与商王室关系密切,后因参与武庚叛乱被周公东征所灭,《尚书·多方》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迁其君蒲姑”印证了这段历史变迁。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考察,蒲姑作为海岱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该地区存在独特的祭祀礼制。考古学家在山东高青县陈庄遗址发现的“丰般”青铜器群,佐证了蒲姑方国具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语言文字学研究显示,“蒲姑”在甲骨文中作“”,其字形结构包含“艸”与“古”的会意组合,暗示该部族可能以蒲草为图腾或与沼泽地理特征相关。
历代注疏家对“蒲姑”的训诂存在不同见解。清代学者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主张“蒲姑即薄姑,声之转也”,认为其与《史记·周本纪》所载“薄姑氏”为同一国族。现代考古发现证实,该区域存在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西周早期城址,城墙基址与祭祀坑的发掘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蒲姑”是一个具有历史与地理含义的词汇,主要解释如下:
蒲姑(拼音:pú gū)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北部,具体位置存在不同说法:
蒲姑曾是商末周初的诸侯国“蒲姑国”都城,后因周成王东征,将原奄国君主迁至此地。其地理位置靠近齐国都城临淄(今淄博临淄区),相距约25公里。
蒲姑亦为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之一,但相关记载较少。
若需更详细的历史考证或考古资料,可参考《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或查阅高权威性来源如。
谤忌表里受敌补荫补语长帅巉巗沉著痛快出乖弄丑大红大緑代翟担当丹凤眼挡护砥鍊断臂惰傲番下烦殷肤劄鬼宿度河筀竹果酒寒煤寒煖怀衽家雁节敬机牢寄梅姬易积狱军伐琅琅俍傍灵洁陵頽癃疾隆周脔制落雁沉鱼内禪倪倪攀光蓱翳破拨浅妄起痼青帜鹊鸣檐丧宰上马石枰疏闇爽霁土封响廊献神销落谢章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