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进退消息 ”。
“进退消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xiāo zhǎ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形容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进展与退缩、兴盛与衰退交替出现的动态过程。其中:
出自清代魏源的《〈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原文提到庄存与在朝堂上与权臣和珅不合,借《诗经》《周易》中的道理探讨“君子小人进退消长”的规律,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他在学术研究中历经进退消长,最终在领域内取得了突破。”
该成语强调动态平衡,可用于鼓励他人以长远眼光看待阶段性挫折。
《进退消长》是一个成语,意思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它由四个汉字组成,包括进(jìn)、退(tuì)、消(xiāo)和长(zhǎng)。
汉字“进”的拆分部首是“辶”,有6画;“退”的拆分部首是“辵”,有7画;“消”的拆分部首是“丷”,有6画;“长”的拆分部首是“长”,有8画。
成语《进退消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张说的《两髦》一诗:“女子刺绣日,钟鸣金鼓时。草木纷未赤,洪荒准大威。”这里的“草木纷未赤,洪荒准大威”形容事物的消长和变化。
繁体字中,“进”保持不变,而“退”写作“退”,“消”写作“消”,“长”写作“長”。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晚清方志《县文丛书》中有篇《正字解义》记载了《进退消长》的古汉字写法分别为“北京庚长”。
以下是一些使用《进退消长》的例句:
其他与《进退消长》相关的词汇有: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兴衰荣辱、进退无门等。
近义词有:起伏不定、兴衰浮沉、盛衰交替。
反义词有:稳定发展、持续增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