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丧旛 ”。丧家悬挂的白色狭长形的旗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七日启关,去丧旛,人始知其復甦。” 欧阳予倩 《屏风后》:“我连送终都没有能去,扶着病回家,看见挂着丧幡白布,父亲还是很严历地不让我进门。”
“丧幡”是传统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物品,具体释义如下:
部分农村地区仍保留使用丧幡的习俗,但形式可能简化,或与纸扎等殡葬用品结合。城市中则更多以黑纱、白花替代。
丧幡,是指在丧事仪式中用来表示丧家身份和丧事悲痛的旗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丧事都非常重视,丧家必须依照一定的礼仪进行丧事,而丧幡作为其中的重要道具,承载了丧家的哀思和悲痛。
丧幡的部首是巾(巾字头部),其笔画数为14画。
丧幡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载是在《周礼·春官宗伯》中,用来形容官员丧事的仪仗。丧幡的繁体字是「喪幡」。
在古时候,丧幡的写法可能因地域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种常见的写法是将「丧」的上方加两个点,形成「喪」的字形;幡则保持不变。
1. 在祖父去世后的丧事仪式上,丧幡悬挂在门前,昭示着家中的悲痛。
2. 礼官手持丧幡,引导家属和亲友进入告别厅。
- 丧服:指在丧期内穿着的服饰。
- 丧父:指失去父亲。
- 丧事:指丧家所举办的葬礼和吊唁活动。
近义词:丧旗、丧门帷幕。
反义词:庆旗、庆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