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土候 ”。
土堠(tǔ hòu)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指古代设置在道路旁用于标记里程或瞭望敌情的土堆或土墩。其核心含义如下:
里程标记功能
土堠主要用于计算道路里程,通常每五里设一堠,十里设双堠。这种设施在唐代已普遍使用,如柳宗元《寄许孟容书》载“筑土堠以记里程”,是古代陆路交通的重要参照物,功能类似后世的里程碑。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土堠是古代驿道上用于计程的显著土筑标识。
军事瞭望用途
部分土堠兼具军事防御功能,筑于关隘或边境高处,供戍卒观察敌情。其形制较高大,如《新唐书·地理志》描述边塞“堠高丈余”,可远眺敌踪。据《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堠”字本义即含候望之意,印证其军事属性。
历史演变与文化意象
土堠制度在宋元时期逐渐被石碑、亭铺取代,但其作为“行路之标”的意象仍存于文学。陆游《秋夜怀吴中》中“秋宵忆土堠”即以之象征羁旅沧桑,成为文人寄托离愁的符号。据《辞源》考释,土堠反映了古代交通管理体系的演进过程。
来源依据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辞源》(修订本)等权威辞书对“土堠”的考释,其形制、功能及历史背景均有明确文献记载。因该词属古代专名,现代无直接对应网络资源,故不提供链接。
“土堠”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词汇,其含义与古代交通、军事设施相关:
基本释义 “堠”读作hòu,指古代用于标记里程或瞭望敌情的土堆。所谓“土堠”,即用土石堆砌而成的堠,功能类似今天的里程碑或瞭望台。其名称由“土”与“侯”(古代诸侯有守土之责)组合而成,暗示其与领地标记相关。
历史用途
相关延伸
因该词现代已罕用,若需深入考据,建议查阅《说文解字注》《古代交通史》等专业文献,或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坳塘禀呈冰衿兵尉婵娟子箠挞寸忱弹参导气都领都养妨害伐杀肥息愤厉改编绠短革任冠絶滚热骨折讲话奸萌焦金烁石劲廉诘屈謷牙机陷刻划揽取老祖宗冷泉炼汞连枝分叶论驳轮迹梅湖秘宝民主集中制莫过于批覆轻财骑鱼取此缺陷荣冠绱鞋善人义士山頽劭美诗犯讼铃櫢檽通馗猬附文彩五方狮子舞无虑无忧诬贤相方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