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魏书·郭祚传》:“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
“进退可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n tuì kě fǒu,其核心含义是“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主要用于描述在选拔或任免人才时,根据能力与品行进行合理升降的治理原则。
基本释义
该成语强调对人才的筛选与任用,即提拔符合标准的人,罢免不称职者。这一概念常见于古代政治语境,体现公平考核和任人唯贤的理念。
出处与背景
源自《魏书·郭祚传》:“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这里的“进退”指官员的升迁与降职,“可否”则指是否符合标准,整体反映了古代吏治中对人才管理的重视。
用法与语境
常见误解
部分解释(如)提到该成语泛指“面临困境时权衡进退的可行性”,但根据权威来源,此说法与原始含义不符,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
“进退可否”专指基于能力与品行的选拔机制,是古代政治文化中“选贤与能”思想的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或相关成语(如“黜陟幽明”),可参考《魏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进退可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应该权衡利弊来决定是进一步发展还是退一步为了稳定。该词的拆分部首为进(辶)旁和句(又)旁,共有12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庄子》一书。在这本书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叫庄周的哲学家,他问到了一位学者:“你认为是否应该进一步发展,还是退一步保持现状?”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成为了后来《进退可否》这个成语的来源。
在繁体字中,《进退可否》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进退可否》的汉字写法为「進退可否」。在古代的汉字中,字形简单许多,但字义基本相同。
下面是一些使用《进退可否》的例句:
1.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需要慎重考虑进退可否。
2. 面对战争的危机,政府必须认真思考进退可否。
3. 思考进退可否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能力。
一些组词相关于《进退可否》包括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进退尴尬等。
与《进退可否》近义词有权宜之计、取舍自由等。
与《进退可否》相反的词是黑白分明、斩钉截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