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的意思、亭长的详细解释
亭长的解释
(1). 战国 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 秦 汉 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 东汉 后渐废。《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 泗水 亭长。” 张守节 正义:“ 秦 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
(2). 唐 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祕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殊不知 唐 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
词语分解
- 亭的解释 亭 í 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凉亭。牡丹亭。 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亭。邮亭。岗亭。 适中,均匀:亭匀。 正,当:亭午(正午,中午)。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
- 长的解释 长(長)á两端的距离:长度。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长短。长空。长短句(词的别名)。长夜(a.漫长的黑夜;b.喻黑暗的日子)。长风破浪(喻志趣远大)。长歌代哭(以歌代哭
专业解析
亭长是中国古代基层行政职务名称,其释义可从词源、职能、历史演变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释义
"亭"字在《汉语大词典》中指古代道路旁供人停留的处所,后衍生为基层治安机构名称。"长"表示主管官吏,二字组合体现其管理驿亭及周边事务的职责。
二、职能特征
- 治安管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主要负责辖区盗贼缉捕、文书传递。颜师古注:"亭长主亭之吏,掌追捕盗贼"。
- 民政服务:汉代典籍《风俗通义》载其"司奸盗,兼管停留旅客",承担驿站接待、调解民间纠纷等职能。
三、历史流变
- 秦汉时期:刘邦曾任泗水亭长,属郡县属吏,秩级为"斗食"(《史记·高祖本纪》)。
- 隋唐转型:据《通典·职官志》载,唐代演变为管理驿站物资的从九品官,职能转向后勤保障。
该职务在《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中被归入"地方低级武职",其设置反映古代"以亭统里"的基层治理体系。现代《辞源》将其定义为"秦汉时乡官,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
网络扩展解释
“亭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职务,其含义和职责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 战国时期:亭长最初是边境防御职务,在邻国交界处设亭,负责防御外敌。
- 秦、汉时期:演变为地方行政职务,每十里设一亭,管辖区域约千户,主要负责治安、捕盗、民事管理及旅客停留事务。
2.职责范围
- 治安管理:维护辖区秩序,追捕盗贼(类似现代派出所所长职能)。
- 民政事务:处理户籍、征税、征兵等基层政务。
- 驿站职能:管理旅客停留,传递官方文书。
3.历史演变
- 东汉后:职能逐渐弱化,部分并入县级行政体系。
- 唐代:中央官署(如尚书省)设亭长,负责门户启闭、通传等事务,成为低级事务员。
4.现代类比
- 行政级别:多数资料认为相当于乡级或派出所所长(如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管辖约十里范围)。
- 职能差异:因兼具治安与民政职能,部分学者认为其权限略大于现代单一职务,接近“乡长+派出所所长”的综合角色。
5.著名历史关联
- 汉高祖刘邦曾担任泗水亭长,史载其职责包括押送刑徒、征发劳役等,体现了亭长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注:如需了解具体朝代制度差异或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史记·高祖本纪》等文献,或查阅、4、6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圭拉岛安闲板芭暴贼薄责草编怅怅不乐称情持衡螭魅痴叔潨洞毳膻丹籞倒风德惠點鬼断壁残垣犯浑发恲风佩伏锧改俗干掌鼓颊故弄虚玄寒芜后先后虞华盛顿胡才会吊昏晚火力发电家访精理警宵禁猎剧繁礧硌两嘿梅村体烹龙砲凤篇制剽悍巧黠钦此清近三法司闪荡死去活来素娥娑拖贪忍讨饭胚调节屯啸兔奚纬图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