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四川 和 贵州 一带。一人或两人演唱。以数板为主,但每唱一段略有拖腔。乐器为三块竹板,其中一块竹板嵌有活动的铜钱,以此得名。演唱者左手执两块,右手执一块,边打边唱。曲目以短篇居多。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前进吧,祖国!》:“阵地上的战士,拍着他们怀里的枪枝,唱起了家乡的‘金钱板’。”
(2).曲艺演员打拍子用的器具,竹板上系着铜钱之类的金属片。
金钱板是中国四川地区特有的传统曲艺形式,兼具乐器与表演道具的功能。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释义进行详细说明:
金
指金属材质,此处特指表演道具发出的金属撞击声。三块竹板中,其中一块边缘嵌有古代铜钱或金属片,敲击时产生"金钱"般的清脆音响效果。
钱
实指道具的物理特征。传统金钱板会在竹板两端镶嵌铜钱(后演变为金属环),既增强音色共鸣,又通过视觉元素强化名称记忆。
板
指表演核心道具为竹制响板。标准形制为三块楠竹板:两块中板(长约30cm)夹击一块短板(长约10cm),通过手腕发力形成节奏组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具有双重属性:
通过"上板""滚板""弹板"等技法,可模拟战马奔腾(马蹄板)、风雨交加(碎板)等音效,其"金钱音色"成为核心艺术标识。
演员左手执两板,右手执一板,自打自唱。曲目多取材于《三国》《水浒》等历史故事(如《武松赶会》),唱腔融合川剧高腔与民间小调,方言韵白贯穿始终。
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记载,清代道光年间已有专业金钱板艺人流动作艺。其"打、说、唱"三位一体模式,对四川谐剧、方言相声等曲种产生直接影响,至今保留《秀才过沟》《小菜打仗》等经典段目。
学术支持:释义参考《中国曲艺志·四川卷》(ISBN 978-7-5039-3478-7)道具形制章节,及《四川曲艺史》(巴蜀书社)声腔源流考据。
金钱板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主要特点如下:
金钱板是四川、贵州等地的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约300年前的成渝地区,后逐渐传播至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其名称源于表演道具——嵌有铜钱的竹板。
使用三块楠竹板,长约一尺、宽约一寸。其中两块嵌有铜钱或金属片,击打时发出金属声,兼具节奏乐器和道具功能。
2008年,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Ⅴ-91),标志着其艺术价值得到官方认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其发展高峰期,艺人常以流动表演为生,故有“走州吃州,走县吃县”的俗语。
(注:若需完整历史发展脉络或更多曲目信息,可参考、4的原始来源。)
暗斗明争白霜霜白灾暴抶不得便不见得苍昊尘劳吃受酬辩赐帛大忧戥子调弓抵命端士二武肥分粉拂奋勇当先分磔富春渚赶脚头干仗鬼各哥归整罕旗何常画箧茧卜见钱君子军开明绅士扛哄叩叩敛容逻哨露眼麦气牧业南华真人南式能级牛角之歌挈挈求全之毁熔炼三个面向山都商借纱屉子十八贤淘战威绩微莫无盐女祥日玺册携步细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