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前蜀 李珣 《渔父歌》之三:“终日醉,絶尘劳,曾见 钱塘 八月涛。”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郭沫若 《<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 香港 回来的,在极端的险厄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
“尘劳”是一个具有佛教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在佛教语境中,“尘劳”指世俗事务引发的烦恼,根源在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心性的干扰。如《无量寿经》提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即通过修行摆脱烦恼。宗密在《圆觉经疏钞》中解释为:六尘境界使心劳倦,烦恼如尘垢般污染清净心性。例如《楞严经》中“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生动描绘了妄念与烦恼的关联。
泛指现实中的身心疲惫,包括:
该词常被用于诗词营造超脱意境,如“四面鸟语啁啾……令人忘却红尘劳苦”,或“我有仙心一颗,久被尘劳封锁”,均通过对比凸显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感。
提示:若需了解佛教“六尘”与修行的具体关联,可参考《俗语佛源》等典籍。
尘劳指的是尘埃弥漫和劳累繁忙的状态。
尘劳的部首是尸(尸旁),由5画构成。
《尘劳》一词的发展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御人必尘劳,请务穷也。”这里的“尘劳”指的是为人所烦扰、辛劳疲乏。
尘劳的繁体字为塵勞。
在古代,尘劳的写法稍有不同,以汉代金文为例,写作“塵勞”。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样子。
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满身尘劳。
尘劳可以组成其他词汇,如:尘劳尘嚣、尘劳世俗、尘劳辛苦等。
劳累、疲惫、辛劳、繁忙
安泰、轻松、悠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