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房山的意思、大房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房山的解释

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房山,作为汉语地名,其释义可从词源、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析,结合权威词典及文献依据如下:


一、词源释义

  1. 字义拆解

    • “大”:指规模、体积或重要性突出(《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房”:本义为古代正室两侧的厢房,引申为分支、旁系(《汉语大词典》:“房,旁也,室之两旁也”),此处指山体分支或地貌结构。
    • “山”:自然地貌中的隆起地形(《康熙字典》:“山,土有石而高”)。

      综合释义:形容山体宏大且分支众多的地理形态。

  2. 命名依据

    据《水经注》记载,因山形“层峦叠嶂,如房舍环列”而得名,强调其多峰并立、形似屋舍连绵的特征。


二、地理特征


三、历史与文化内涵

  1. 金代皇陵所在地

    金朝(1115-1234年)迁都燕京后,于大房山云峰山麓营建“金陵”,安葬17位帝王,为北京地区首个皇家陵寝群(《金史·地理志》。

  2. 宗教与古迹
    • 唐代建云居寺,藏有石刻佛经14278块,被誉为“北京的敦煌”(《房山区志》)。
    • 山顶有“十字寺”遗址,为元代景教(基督教分支)教堂,现存碑刻与浮雕(《北京宗教史》。

四、现代行政归属

自1986年起,“大房山”核心区域划归北京市房山区管辖,“房山区”即因山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现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与文化旅游区。


权威参考文献:

  1.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自然地理志》
  3. 脱脱《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中华书局)
  4. 佟洵《北京宗教史》(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大房山”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地理实体(主流解释)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属太行山余脉,旧称“古大房”。
名称由来:因山形如古代祭祀用的“扦俎”(礼器)而得名,古碑记载“出燕奥室”。

主要特征:

  1. 自然景观:
    • 主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峭,古柏苍郁,有“九洞十二峰七十二庵”的胜景。
    • 石经山以保存隋代至清初的佛经石刻闻名,共1.4万余块,涉及佛经千余种。
  2. 人文遗迹:
    • 云居寺塔、唐代及辽代石塔群等佛教建筑。
    • 京郊著名游览胜地,兼具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

二、文学比喻(较少见)

部分资料提及“大房山”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被引申为“人群密集的场所”,但此用法罕见且与地理实体无直接关联。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


建议:实际使用中,“大房山”多指北京房山区山脉。若需引用文学含义,需结合具体文本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半掐别气不言而信采菽餐氊嘲骂成操秤钩沉思吃虎胆洞连恶浪讹略放绌寒蜩花翠圜陈诲道家常茶饭精神恍惚疾俗挤眼,挤眼儿眷聚倔彊可心如意空对空貍膏灵威炉捶鹿埵卤器没分豁门捆目击者泥石流牛田偏蔽品论辟支溥天潜潜妻房清飙勤拙期佺酋长弃瑕取用人众容服三娥三檐青罗繖申鉴试摄疏谬嵩构蒜条太尊条段乌腻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