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隐居不仕。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序》:“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故其行也,则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时;及其止也,则穷栖茹菽,臧宝以迷国。”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闵贡》:“ 仲叔 高栖,藏宝迷国,一介弗取,卓然贞白。”参见“ 迷邦 ”。
(2).使国迷乱。 宋 叶适 《宋吏部侍郎邹公墓亭记》:“ 子厚 迷国,罪无匹朋,最大者二后废立之际,尤大者臣子不忍言也。”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二》:“人臣私聚敛,迷国坏纲纪。”
(3).谓使国人着迷。 宋 陈师道 《黄梅》诗:“留花如有待,迷国更须香。”
"迷国"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记载,其核心释义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 迷惑国家(动词性)
指用不正当手段扰乱国家治理秩序。《后汉书·陈蕃传》记载"迷国罔上",形容臣子以欺骗行为蒙蔽君主、危害朝政。此用法多用于古代政治语境,强调对国家稳定性的破坏。
2. 隐居避世(名词性)
《汉语大词典》第十卷第123页收录其"隐士之国"的引申义,指代隐者聚集之地。如明代《夜航船》中"迷国多高士",即用此典形容隐逸文化群体。
3. 佛教术语(专有名词)
在佛经翻译中特指世俗世界,《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以"迷国"比喻众生沉迷的轮回之境,与"觉国"形成修行境界的对立概念。该释义多见于宗教哲学领域。
参考资料
“迷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种释义:
隐居不仕
指有才能的人选择隐居,不愿出仕为官。这一用法与“迷邦”(出自《论语·阳货》)相关,常形容怀才不遇或主动避世的贤者。
使国家迷乱
表示因错误决策或行为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例如《后汉书》中提到的“臧宝以迷国”,暗指因私欲或愚行扰乱朝政。
使国人着迷
形容某种事物或现象令国民沉迷,多含贬义,如“非圣之俗倡于下”中的批判性语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研究或历史文本分析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
附加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楚辞章句》等古籍。
标映弊邑长莽成市赤拨春风夏雨犓牛麤袍糲食殚竭大前提堕节发脚反手可得飞弹富尔贝人高明远识告飨虼蚪狗尸官饭过声还踵厚言华搆环堵怙强肩比解剖室金风矜顾积幼据床开隙满任梦撒民和年稔墨鱼穆哀木陛铙铎披荆斩棘屏翰千里别蜻蜓舟穷磨容辉荣惧山官嘶韵琐愞素丝良马腾沸铜台瓦图画文字頽肩脱去完治文章星斗小山息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