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ient maxims or precepts] 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
问他为什么,他总是说古训如此
(1).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郑玄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汉 孔臧 《与从弟引安国书》:“旧章潜於壁室,正於纷扰之际,欻尔而见,俗儒结舌,古训復申。” 唐 韩愈 《复志赋》:“始专专於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 清 龚自珍 《<绩溪胡户部文集>序》:“是谓七十子苗裔之言,是谓礼家大宗之言,其言式古训,力威仪焉。” ********* 《抗战以来》二九:“ 中国 古训: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诂训。指对古字古义的训释。古,通“ 詁 ”。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士奇》:“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故古训不可改也。”
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箴言或准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规范与处世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强调其作为行为指导的权威性。例如“勤俭节约”这一古训,至今仍是美德标准 。
古训常以成语、格言形式存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体现儒家伦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蕴含哲学方法论。这些内容被收录于《中华谚语大辞典》等权威文献,成为民族精神载体 。
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古训通过家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代代相传。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警示珍惜资源,至今见于中小学德育课程 。
权威参考来源:
“古训”是汉语中一个承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阐释:
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被后人奉为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言论或典籍。它既包含先贤总结的处世智慧(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涵盖古代经典中的训诫(如《诗经》中“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郑玄注解为“先王之遗典”,说明其与古代礼法制度密切相关。汉代后逐渐演变为泛指具有指导意义的传统箴言,如《书经》强调“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当代语境中,古训常被用于强调传统文化价值,如张维为引用“民惟邦本”论述治国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辩证思考。
(注:如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案例,可参考、7、8等来源。)
哀宥罢遣贝勒碧珠不媚侈恩席宠怆虑促忙促急答剌苏偙儶丁人底线珥鹖贰虞发绣凤雏麟子妇师鼓吹喧阗诡态过街门雇役化力幻景化心慧语弧菌胡卢提豁然贯通架言介恃警彻空梦连蝉锦两心灵鬼流悦龙骧虎啸盲风妒雨牛斗弄臣弄鬼掉猴怒芒齐耦气势磅礴入钱塞上秋森卫设服深覆盛放歙漆阿胶韬邈提督通都大埠推聋妆哑巍科闲独相怨霞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