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皮制成的头巾。多为隐士所戴。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威仪》诗之二:“身轻曳羽霞襟狭,髻耸峨烟鹿幘高。”《新唐书·隐逸传·朱桃椎》:“长史 竇轨 见之,遗以衣服、鹿幘、麂鞾,逼署乡正。”
“鹿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鹿帻指用鹿皮制成的头巾,多为隐士或修道者佩戴的服饰,象征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唐代诗词引用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寄茅山何威仪》中提到:“髻耸峨烟鹿帻高”,描述隐士高耸的发髻上戴着鹿皮头巾的场景。
史书记载
《新唐书·隐逸传》记载隐士朱桃椎被赠予“鹿帻”等衣物,体现其身份特征。
鹿帻不仅是实用头饰,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鹿在中国文化中常与仙道、自然相联系,因此鹿皮制品常用于隐士装束,凸显淡泊名利的品格。
该词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中,日常使用较少。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文注释。
《鹿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高官厚禄、权势显赫的象征。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官场上有权有势的人。字面上,鹿帻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鹿”和“帻”。
鹿(lù)的拆分部首是鹿,帻(zé)的拆分部首是巾。鹿的总笔画数为11,帻的总笔画数为12。
《鹿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在《诗经·豳风》中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硕人其帻,衮职孔旅”,意思是指高官有权有势的象征。后来,这句诗中的“帻”就演变成了成语“鹿帻”,用来形容官场上的权势人物。
《鹿帻》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鹿帢」。
《鹿帻》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一般把现代汉字中的“帻”换成“褂”,即「鹿褂」,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一直努力工作,最终戴上了鹿帻。
2. 这位官员背后有鹿帻,所以他的事情总是顺利完成。
鹿衣帻:指高官所穿的衣帽。
鹿车龙帻:形容官员车马排场豪华,风头无二。
厚禄富贵、高官显贵。
贫苦无位、卑微无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