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贡士的意思、贡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贡士的解释

(1).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 孔颖达 疏:“诸侯三年一贡士於天子也。”《后汉书·王符传》:“其贡士者,不復依其质干,準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妄生羽毛。” 唐 元稹 《戏兵部马射赋》:“贡士之程,职司其举。”《明史·太祖纪三》:“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学校岁贡士於京师。”

(2).指所荐举之人。《陈书·宣帝纪》:“辨方分职,旰食早衣;傍闕争臣,下无贡士。”

(3). 清 制,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清史稿·选举志三》:“次年试举人於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 严复 《救亡决论》:“至於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贡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专有名词,特指通过会试考核的科举人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阐释:

一、核心定义

指通过京师礼部会试的考生。在明清科举体系中,乡试(省级考试)录取者称“举人”,举人参加全国会试后,中选者即获“贡士”资格,标志着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是进士候选人的正式身份称谓。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义:“明清科举制度,会试中式者为贡士。”

二、历史制度解析

  1. 层级地位

    贡士为科举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中的第二级进阶身份,介于举人与进士之间。会试每三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录取者统称贡士,首名称“会元”。

    来源:《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郭培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五章。

  2. 职能与进阶

    贡士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仅定名次不淘汰,故贡士实际已锁定进士功名,殿试后按成绩分为三甲进士(一甲三名,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来源:《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故宫出版社)第四章第三节。


词源与演变

“贡”本义为献予、荐举,“士”指人才。“贡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射义》,原指诸侯向天子举荐人才。隋唐科举制形成后渐与考试制度结合,至明清成为固定科名。现代汉语中,该词仅用于历史语境。

来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中华书局)科举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贡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随朝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演变

  1. 先秦至汉代
    原指诸侯向天子举荐的士人。汉代发展为郡国荐举的孝廉,《后汉书》记载“郡国考廉,古之贡士”。

  2. 唐代至宋代
    通过州、县科举考试(乡贡或乡举)的考生被称为“乡贡士”,具备参加中央考试的资格。

  3. 明代
    分两类含义:

    • 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
    • 被选拔入国子监的生员(即贡生)。
  4. 清代
    特指会试中试者,需再经殿试确定最终排名,殿试后称为进士。但习惯上会试通过后即被称作贡士。

二、科举体系中的定位

三、与“贡生”的区别

贡士专指会试通过者,而贡生是通过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秀才),两者在明代以后分属不同体系。

四、现代引申义

部分非权威资料提及“贡士”可泛指各领域杰出贡献者,但此用法非历史原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贡士的核心定义围绕科举制度展开,尤以清代“会试中试者”为典型。如需了解具体考试流程或历史案例,可进一步查阅《明史》《清史稿》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板僵薄慢兵权慅差配斥币筹椀等候垫裂點灼度支使阨灾发鞍裹胁国志鼓竦荤膻交加矫枉机变如神疾疟井臼亲操镜恕禁锢刻桷扣扃龙槛律堂面红耳热弥勒佛敏辨谬失摩沙摩挱能仕凝听凝远牛蘈盘卖骿骭前业蛩蟁毡绮纨子全家福躯材区判深壑收支舒释赎刑四大家族丝镛弯躬万家灯火微霜五棱子闲步小房邪诞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