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姦匿 ”。亦作“奸慝”。1.指奸恶的人。《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6*乱。”《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 孔颖达 疏:“姦,邪;慝,恶。” 三国 魏 曹丕 《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 唐 陈子昂 《禡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恭,则必肆诸市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 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间者皆不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给事中陈庆桂奏折》:“仰见皇上严惩奸慝,执法无私。”
(2).奸恶的心术或行为。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民无姦匿。” 晋 孙盛 《晋阳秋·钱凤》:“ 钱凤 字 世仪 , 吴 嘉兴 尉子也,奸慝好利,为 敦 鎧 曹参军,知 敦 有不臣心,因进説,后 敦 败,见诛。”《北齐书·昭帝纪》:“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姦慝,便即考竟。”《明史·姜埰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仁义,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 章炳麟 《讨满州檄》:“我国民伯叔兄弟,亦既烛其奸慝,弗为惑乱。”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奸慝汉语 快速查询。
“奸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与注音
拼音为jiān tè,注音为ㄐㄧㄢ ㄊㄜˋ。
核心含义
历史文献
异体字与扩展
古代用例
近义词
奸宄、奸邪、奸佞等,但语义侧重不同(如“奸宄”多指作乱者,“奸慝”更泛化)。
“奸慝”一词兼具名词(指恶人)与形容词(指恶行)属性,常见于史书和政论,强调道德批判。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奸慝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卑劣、狡诈阴险、心思狠毒。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不当,具有欺骗他人的意思。
奸慝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奸”和“慝”。其中,“奸”的部首是女字旁,它的总笔画数是6;“慝”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的总笔画数是14。
奸慝这个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中,如《论语·为政》中孔子的一句话:“奸人可胜志慝也,不可以胜心慝。”这句话中的“心慝”,其中的“慝”即是现代汉语中的“慝”。在繁体字中,“奸”和“慝”分别写作「姦」和「慝」。
在古时候,奸慝这个词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其中,“奸”在《说文解字》中的古字形是一个人在背后行凶的形象;而“慝”的古字形则是一个心旁加上一个特殊的头字旁,象征着一种邪恶的心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奸慝的例句:
以下是与奸慝相关的几个词汇:
白毳表灵彩电蚕神啜菽刍叔爨桂胆慄导仗滴卢洞澈朵殿二虚法城凡羽繁泽丰强格兰公牍贵欲骇涩贱奴极乐园林决征宽厚羸薄雷奔脸水立雪程门緑葡萄麦金利山媚景鸣晨旻穹谬爲篇体皮去毛安附乾灾齐头铨轴繠宫三夫之言散落涩浪删次圣品深圳特区师课识认手脚无措授课束兵书籍书状碎据随俗浮沉泰姬陵抟换委废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