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奸慝的意思、奸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奸慝的解释

亦作“ 姦匿 ”。亦作“奸慝”。1.指奸恶的人。《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6*乱。”《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 孔颖达 疏:“姦,邪;慝,恶。” 三国 魏 曹丕 《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 唐 陈子昂 《禡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恭,则必肆诸市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 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间者皆不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给事中陈庆桂奏折》:“仰见皇上严惩奸慝,执法无私。”

(2).奸恶的心术或行为。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民无姦匿。” 晋 孙盛 《晋阳秋·钱凤》:“ 钱凤 字 世仪 , 吴 嘉兴 尉子也,奸慝好利,为 敦 鎧 曹参军,知 敦 有不臣心,因进説,后 敦 败,见诛。”《北齐书·昭帝纪》:“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姦慝,便即考竟。”《明史·姜埰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仁义,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 章炳麟 《讨满州檄》:“我国民伯叔兄弟,亦既烛其奸慝,弗为惑乱。”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奸慝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奸慝(jiān tè)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本义解析

“奸慝”为古汉语复合词,由“奸”(邪恶、诈伪)与“慝”(隐藏的恶念)构成,本义指阴险邪恶的言行或心怀叵测之人。《汉语大词典》释为:“奸诈邪恶;亦指奸邪之人。”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行为层面

    指暗中作恶、挑拨离间的行为,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外内奸慝,无所逃罪。”

  2. 人物指代

    代指奸佞之徒,如《后汉书·王符传》批判“奸慝擅权”。

三、古籍例证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在线查阅入口(需订阅)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
  3. 《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4. 《后汉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20年。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依据通行校勘本,现代词典释义以权威出版社刊行版本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奸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拼音与注音
    拼音为jiān tè,注音为ㄐㄧㄢ ㄊㄜˋ。

  2. 核心含义

    • 指奸恶的人:如《书·周官》中“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 奸恶的心术或行为:如《潜夫论·班禄》提到“民无奸匿”。

二、出处与演变

  1. 历史文献

    • 最早见于《尚书》《左传》,如《左传·昭公十四年》“诘奸慝,举淹滞”,孔颖达注“奸,邪;慝,恶”。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用“奸慝惩戒”强调史官应正直记录恶行。
  2. 异体字与扩展

    • 亦作“奸匿”或“姦慝”(“姦”为“奸”的繁体)。
    • 与“奸宄”区别:后者侧重违法作乱的行为或人(如《史记》中“进任奸宄”),而“奸慝”更强调邪恶本质。

三、例句与用法

  1. 古代用例

    • 《明史·姜采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及服官恣行奸慝”。
    •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清除奸慝”。
  2. 近义词
    奸宄、奸邪、奸佞等,但语义侧重不同(如“奸宄”多指作乱者,“奸慝”更泛化)。

四、总结

“奸慝”一词兼具名词(指恶人)与形容词(指恶行)属性,常见于史书和政论,强调道德批判。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报导包厢备员边璅冰棒不靖策马飞舆尺波电谢迟囘厨下儿存顾当甚么倒腾盗跖之物地变斗君对打方山冠符目干马观机而动毫犀覈要花部画史护封坚城湔涤江潮简廉进尺浄化孔劳快口窟泉炼度凌雪命讨内容空洞农忙破鬭祈愿宂猥乳妇伤悼赸赸筲桶饰城事书谇喧逃佚佗乡腾牒望鹄台无头无尾香钩乡议贤阃弦幺谢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