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散斋 ”。1.古礼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谓之“散斋”。齐,后多作“斋”。《礼记·祭义》:“致齐於内,散齐於外。” 郑玄 注:“散齐,七日不御不乐不弔耳。”《礼记·祭统》:“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又封建王朝皇帝祭社稷太岁等坛,行散斋,即在宫中斋戒,以别于祭天地等之行致斋。 汉 马融 《东巡颂》:“散斋既毕,越翼良辰,棫槱增构,烈火燔燃。”《宋书·礼志一》:“殷祠,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天地、宗庙、神州地祇、太社、太稷、五方帝、日月、太一、九宫贵神、蜡祭百神、太庙奏告,并为大祠,散斋四日,致斋三日。”
(2).谓斋戒期满。 唐 白居易 《五月斋戒罢宴彻乐》诗:“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散齐”是一个古代礼仪相关的词汇,其含义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散齐”亦作“散斋”,指古代祭祀前的斋戒阶段。根据《礼记》记载,祭祀父母前需进行为期七天的“散斋”,期间需遵守不御(不近女色)、不乐(不参与娱乐)、不吊(不参与丧事吊唁)等规定。这一阶段旨在通过外在行为的节制,使内心逐渐进入庄重状态,为后续的“致斋”(更严格的斋戒)做准备。
在部分文献中,“散齐”也指斋戒期满后的状态。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句“散斋香火今朝散”,即描述斋戒结束后的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语境中“散齐”可能被误用为“分散后重新聚集”之意(如部分词典提及的成语解释),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建议以古代礼仪含义为核心理解。
“散齐”主要与古代祭祀礼仪相关,强调通过渐进式斋戒达到身心肃穆的状态。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祭义》等典籍原文。
《散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分散、分开,解散聚集在一起的东西,使之彼此分散。
《散齐》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竹)和“齐”(齐字底部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14画。
《散齐》最早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敬仲无子,以妻弟,会者多,数取各属,分散齐民。”意指田敬仲去世后,他没有儿子,把财产分散给亲戚,安置各地的百姓。
在繁体字中,同样使用“散齊”来表示。
在古代写法中,散的写法为“⺮”的繁体字形,齐的写法为骑首加齐字旁。
1. 解散齐全集合了一天的努力。
2. 他把房间里散齐的书都整理好了。
散布、散步、散漫、散失、齐全、齐心协力、齐头并进、齐心合力。
分散、扩散、离散、散开。
集中、聚集、团结、凝聚。
北蕃犦牲采矿菜籽油沧浪叟豺狐之心趻踔丑表功川壑鹑奔跌坠曡子低品芳黄风篁岭感愁弓腰人灌濡规砺国书简诬搅烦九成宫碑堲周黎兜鍪林岸龙多乃旱龙脑香树龙涎六安茶落瓠麻绳密恩牧苑贫无立锥千言万说绮陌青丝白马庆唁人外游森萧诗境食例十使水分宿好俗中人擡快汤玉条山通文达艺徒衞微醺无生忍厢黄旗橡胶乡愿小众惜恐膝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