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和畏惧;戒惧。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尤愿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穷。”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八节:“ 道光 帝责成他们‘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返,俾知儆畏。’”
“儆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ǐng wèi,其核心含义为警惕和畏惧,强调通过警戒使人产生畏惧以达到自我约束。以下是详细解析:
整体含义
指因警惕而心生畏惧,常带有“戒惧”之意,多用于告诫或警示的语境中。例如:
单字拆解
历史与文献
多见于严肃文书或劝诫类文本,如帝王诏令、臣子谏言,强调对自然规律、道德准则或权威的敬畏()。
现代延伸
可用于描述对规则、后果的警惕态度,例如“儆畏法律”“儆畏舆论压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词源演变,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历史典籍原文。
《儆畏》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警戒、引起警惕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仌”(人字旁)和“白”(白字头),总计有13个笔画。
《儆畏》是一种现代汉字,它的常用简化形写作“惊恐”,源自于繁体字。繁体字中,“儆”字表示警戒,而“畏”字表示害怕、畏惧。
在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儆的字形是由人下“仌”和口上“五”的组合,表示人害怕。畏的字形是由阝(邑字旁)旁边加“隹”的组合,表示对邑(城市)的害怕。
1. 他对待工作总是保持儆畏的态度,从不敷衍了事。
2. 在危险的森林中,人们应该时刻保持儆畏,以防止意外发生。
组词:警惕、戒备、警戒
近义词:戒备、警觉、警惕
反义词:无畏、大胆、勇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