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耗费民力的劳役。《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既不欲劳动干戈,远涉大川,费役如彼,又悼边陲遗餘黎民迷误如此。”《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五胡叛逆,豺狼当路,费役日兴,百姓困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 殷勤於时务, 温嶠 恳惻於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费役"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的双音节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府向民众征收的财物与劳力,常见于古代赋税制度文献。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费"指钱财开支或物资消耗,"役"指劳役或差使,组合后构成"赋税与徭役"的复合概念。
从语义演变分析,该词在宋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例如《宋史·食货志》记载"江淮费役繁重,民多流亡",此处指地方官府同时征收钱粮与征调劳力,导致民众负担过重。明代《万历会计录》中"核减费役以宽民力"的表述,则印证其作为财政制度术语的官方属性。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费役"属于历史词汇,主要出现于古代制度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古语词",建议在当代文本中使用"赋税徭役"等现代表述替代。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强调该词具有"强制性征调"的语义特征,与自愿性劳役存在本质区别。
“费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èi yì,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指耗费民力的劳役,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统治者或官府征发民众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动(如修建工程、兵役等),导致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的苛政或战乱时期对民力的过度征用,带有负面色彩,如批评统治者滥用民力或感叹百姓疾苦。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扩展为“耗费精力”的动词短语,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引申或误用。
近义词包括“徭役”“劳役”,均指向强制性的体力劳动;反义词可理解为“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等政策。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国志》《晋书》等原始文献,或参考语言学工具书。
按纳梆子戏卑亵边郭飙霆逼绰刀子獊囊差使禅家巢由麤疎挡泥板调食敌楼髑髅覆书夹肢窝犷语瑰迈黄帝内经黄鳝虎虎有生气魂牌简讯椒涂敬止开唱抗美滥恶类攒鳢鮬六宅使乱神马力蛮妆鸣弹冥坐牧犊能源鸟弋忸怩胼冒僄急巧宦清雨穷骨头阙陋曲塞仁子容庇石舘使强时序澍霖叔先讼疏素菜托景舞剧携男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