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 昆吾之山 ,其上多赤铜。” 郭璞 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 唐 崔融 《咏宝剑》:“宝剑出 昆吾 ,龟龙夹彩珠。”
(2).美石名。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云笈七籤》卷二六:“﹝ 流洲 ﹞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
(3).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剑。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他轻举龙泉杀 车胄 ,怒拔昆吾坏 文丑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露遣》:“切莫按昆吾,论同胞休戚相须。”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不用仗昆吾,赤手擒羆虎。”参见“ 昆吾刀 ”。
(4).古掌管冶铸之官。《逸周书·大聚》:“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 孔晁 注:“昆吾,古之利冶。” 卢文弨 校引 谢墉 曰:“昆吾乃掌冶世官。注云‘利冶’误。”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昆吾彝器,能者鐫勋。” 唐 郭振 《古剑篇》:“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5). 夏 商 之间部落名。 己 姓。初封于 濮阳 (今 河南省 濮阳市 )。 夏 衰, 昆吾 为 夏 伯,迁于 旧许 (今 河南省 许昌市 ),后为 商汤 所灭。《诗·商颂·长发》:“ 韦 顾 既伐, 昆吾 夏桀 。” 毛 传:“有 昆吾 国者。” 郑玄 笺:“ 顾 、 昆吾 皆 己 姓也。”
(6).指 昆吾 之君。《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 昆吾 ,旧 许 是宅。” 明 杨慎 《封建》:“ 夷羿 篡弑矣, 昆吾 雄伯矣。”参阅《史记·楚世家》。
(7).古丘名。传说太阳正午所经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至于 昆吾 ,是谓正中。” 高诱 注:“ 昆吾邱 ,在南方。” 汉 张衡 《思玄赋》:“躋日中于 昆吾 兮,憩 炎火 之所陶。” 南朝 梁 王僧孺 《从子永宁令诔》:“风生閶闔,日去 昆吾 。”
(8).借指正午。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
(9).地名。在 长安 南,靠 终南山 , 汉 代属 上林苑 的范围。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八:“ 昆吾 御宿 自逶迤, 紫阁 峰阴入 渼陂 。”
昆吾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此处指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以产赤铜闻名。后引申为夏商时期的部落名称及古国名,位于今河南濮阳一带。《史记·楚世家》载:“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表明其曾为夏代重要方国。
因昆吾山产赤铜可铸剑,故“昆吾”成为古代名剑的代称。《列子·汤问》提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后世文献如《拾遗记》亦以“昆吾”指代锋利的宝剑,并衍生出“昆吾刀”“昆吾锋”等词。
《说文解字注》释“昆”为“同”,段玉裁注:“昆吾,圜器也。”部分典籍将“昆吾”与玉器关联。《宋书·符瑞志》载:“昆吾,玉之美者。”此义项强调其作为珍贵玉料的属性。
道教文献中,“昆吾”被赋予神性色彩。《云笈七签》称其为“西方之金精”,象征五行之金德;《道法会元》则视昆吾剑为法器,代表“断灭邪妄”之力,体现宗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
“昆吾”是一个多义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类解释:
在《诗经·小雅·鹤鸣》中,“昆吾”被引申为兄弟间深厚的情谊,强调相互关怀与扶持。
作为名字时,“昆”有“共同、后裔”之意,“吾”指“我”或“抵御”,组合后寓意领导力、判断力,象征事业成功与影响力。
昆吾石制作的刀剑在古代被视为神兵,常与神话传说关联,成为文学作品中力量的象征。
总结建议:若需考证古籍或历史文献中的“昆吾”,建议优先参考《诗经》《汉典》等权威来源。
嗷嚎巴山度岭边萌殡敛不可枚举草囷长风次列点穿颠连攧钱东冲西决东震短笔杜口读物翻肠倒肚吠声凤纪風雲變色干部学校干索滚汤降本流末诘诛霁风朗月进口爵号军给峻急叩栧狂逞滥炎两人合穿一条裤子列叙隆博枚马民讹嚙镞磞星畦迳青圭清规戒律阒无人声橪支人命危浅戎心深情厚意神助树创铄金四大部洲思绪通明天桐偶人推度忘恩失义无壁祥凤消愁释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