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缉睦 ”。和睦;使和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辞”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晋书·吕光载记》:“今外有强寇,人心未寧,汝兄弟缉穆,则貽厥万世。”《宋书·刘敬宣传》:“吾不能审 恭 事捷之日,必能奉戴天子,缉穆宰相与不?”《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今外有强寇,人心未寧,汝兄弟缉睦,则祚流万世。” 胡三省 注:“缉,当作‘辑’。”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一》:“时 杨石斋 秉政,卒能缉睦宫闈,镇安中外。”
“缉穆”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和睦融洽”。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缉”通“辑”,指聚集、整理,“穆”则指温和恭敬,二者合用时表示关系和谐、相处融洽的状态,常用于描述人际或群体间的和睦氛围。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内抚群下,缉穆众心”,指安抚部下、凝聚人心之意。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缉穆”属于同义复词结构,古代文献中常与“和睦”“辑睦”等词互用。例如《后汉书·蔡邕传》中“上下缉穆,庶绩咸熙”,强调上下级关系的和谐能促进政务顺畅。现代《辞源》亦收录此词,释义为“和睦”,并指出其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在语义演变中,“缉穆”保留了古汉语庄重的语体色彩,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文体中。例如研究三国时期政治关系的学术著作《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中,曾以“君臣缉穆”描述孙权与张昭的合作关系,体现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精准表达。
“缉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释义
二、文献出处与例句 该词多见于史书典籍,例如:
三、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政治群体的和谐状态,强调通过协调达成团结,如“缉穆宫闈,镇安中外”。
该词属文言用法,现代汉语已不常见,需结合古籍上下文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晋书》等来源。
葆真备物搏髀鄽井川室船舷逴俗絶物辞谒蹿奔荡酒当午地突荷尔蒙痕痕何似皇孋涣落悔赖降辱缰系诘诎洁牙叽呱絶域垦耕课徒口皮乐岁两泪汪汪燎野林徒龙髯勉喻疲殚批娅娜破釜沉舟颇耐婆婆孅啬褰帷轻爽呿吸绕梁之音沙棱山峰沈郎钱社肉市册朔裔熟诵暑暍天浆天九牌铁力木惕想痛痒相关兔毛大伯响冷冷小卷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