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曲;屈折。 汉 焦赣 《易林·渐之颐》:“其指詰詘,不能解脱。”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故都易姓几兵火,量臋鼎腹细詰詘。”
(2).滞塞;艰涩。 汉 王逸 《九思·遭厄》:“思哽饐兮詰詘,涕流澜兮如雨。” 清 王筠 《菉友肊说》:“且此及月阳月名,文理皆詰詘。” 章炳麟 《文学说例》:“间语者,间介於有用之语,似若繁冗,例以今世文法,又如詰詘难通。”
诘诎(jié q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字音及文献用例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指物体或线条弯曲不舒展的状态。《说文解字·言部》释“诘”为“问”,而“诘诎”连用则引申为曲折之意。如《说文解字注》提及“诘诎”形容笔画曲折,后泛指事物形态的弯曲。
形容语言晦涩或表达不畅。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诘诎者,曲折难通之状”,多用于描述文辞拗口或逻辑不畅的现象。
“诘诎”最初与汉字笔势相关。如《说文解字》分析篆书笔画时,以“诘诎”描述象形文字中模拟物体弯曲形态的笔法(如“水”字的流线形态)。
由具象的“弯曲”引申至抽象的“表达阻滞”。汉代王充《论衡》以“文语诘诎”批评艰深晦涩的文风,体现其用于评价语言流畅性的功能。
“思哽饐兮诘诎”,以“诘诎”形容内心郁结、言语哽咽的状态,凸显情感表达的滞涩。
刘勰主张“文脉宜畅”,反对“诘诎其词”,强调文学创作需避免语句拗口。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版无在线权威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文献版本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诘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é qū,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屈曲、屈折
指事物形态的弯曲或曲折,常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物理状态。例如:
滞塞、艰涩
多用于抽象表达,指语言或文理不通畅、难以理解。例如: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九思·遭厄》《菉友臆说》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工具书。
安民告示谤訾表述裨裨毞毲道路以目钓名沽誉东厮二朋放醉反面无情浮浪干船坞甘醪国际惯例寒雁豪客娇面角仙夹纾驾轊连軏矜宥金帐寂淹絶足俊悟居胥衎衎口号懭悢僚庶离本徼末丽观龙笳罗瑞卿睦邻内作盘跚前跋后疐欠债青霞意寝苫枕干驱略水害水裙戍客说豫説真方四会宿滞条令推次颓坠王老五王庾伪冒小二哥谢天谢委谐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