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大传》卷三:“师乃慆,前歌后舞。”意思是说 武王 伐 纣 ,军中士气旺盛。后多用以颂美吊民伐罪之师。《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武王 伐 紂 ,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宋真宗 《平晋乐章》:“前歌后舞,人心悦随。”亦省作“ 前歌 ”。《北齐书·幼主后主纪论》:“驰倒戈之旅,抗前歌之师,五世崇基,一举而灭。”
“前歌后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án gē hòu wǔ,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原指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军队士气高昂,士兵们载歌载舞奋勇作战。后多用于称颂正义之师或表达民心所向的军事行动。
来源
出自《尚书大传·大誓》:“师乃慆,前歌后舞。”描述武王伐纣时军心振奋的场景。
史书记载
该成语既体现古代战争中的军民同心,也隐含着对“正义性”的强调。军队因道德正当性而士气高涨,民众因拥护而自发参与,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
《前歌后舞》是一个成语,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在领先地位时,展现出光彩夺目的表现。
《前歌后舞》这个成语的字根为《歌舞》。其中,“前”字的部首为“刀”,共有4画;“歌”字的部首为“欠”,总共有10画;“后”字的部首为“彳”,总共有3画;“舞”字的部首为“舛”,总共有8画。
《前歌后舞》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戏曲表演。在传统的京剧中,表演者在精彩演唱或演出之后,会有舞蹈的节目作为压轴。这种在主要表演结束之后的舞蹈被称为“后舞”。之前有一个重要的表演,常常是歌唱,这个部分被称为“前歌”。后来,“前歌后舞”就成为了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在领先地位时所展现的才华和魅力的成语。
《前歌后舞》的繁体字为《前歌後舞》。
在古时候写《前歌后舞》时,可能会有一些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然而,基本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并没有过多的改变。其古时候字的写法可能因字体书写差异而稍有变化。
他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前歌后舞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瞩目。
组词:前卫、前哨、舞台、舞蹈、舞姿
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包括“光彩夺目”、“异彩纷呈”。
与“前歌后舞”相对的反义词可能是“黯淡无光”、“无为而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