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籊籊的意思、籊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籊籊的解释

[long and slender] 长而细的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集韵》

详细解释

长而尖削貌。《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 淇 。” 朱熹 集传:“籊籊,长而杀也。”《南史·隐逸传上·渔父》:“竹竿籊籊,河水浟浟。” 唐 白居易 《洗竹》诗:“青青復籊籊,颇异凡草木。” 宋 陈师道 《秋怀》诗之八:“籊籊孤竹君,长我一身半。” 元 袁桷 《秋江钓月图歌》:“籊籊千尺纶,蟾永不受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籊籊"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叠字词,其核心含义指向竹竿细长挺直的状态。《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为形容词,释义作"长而细尖的竹竿貌"(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1347页)。其词源可追溯至《诗经·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此处通过叠字手法既描摹了竹制钓竿纤长柔韧的物理特性,又暗含对事物形态美感的诗意化呈现。

从构词法分析,"籊"字为竹字头形声字,《说文解字》归入竹部,本义即特指细长竹竿(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叠用后强化了词义的形象性,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多用于营造清雅意境,如清代厉鹗《西溪晓起》"籊籊渔竿手自操"的描写,既传承了《诗经》的语用传统,又拓展了该词在山水田园诗中的审美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该词,因其属于古代汉语遗存词汇,主要见于文献研究与古典文学领域(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但在方言调查中,闽南语仍保留"籊籊"形容细长物的用法,印证了古汉语词汇在地方语言中的活态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

“籊籊”的读音为tì tì(四声),是形容物体修长而尖削 的叠词,多用于古典文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该词常用来描绘竹竿细长且顶端尖削的形态,例如《诗经·卫风·竹竿》中的“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这里的“籊籊”既刻画了竹竿的修长,也暗含了柔韧轻巧的质感,与钓鱼场景相呼应。

  2. 文学语境
    在诗句中,“籊籊竹竿”不仅是实物描写,还承载了情感隐喻。诗中女子借钓鱼之事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竹竿的细长形态象征了绵长的愁绪与无法抵达的距离感。

  3.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籊籊”已较为罕见,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属于典型的文言雅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竹竿》全诗背景或其他古汉语词汇,可参考权威文献或《诗经》注本。

别人正在浏览...

黯黯颁付包羞编録柄欛鬓影不对头重数牀席出于意表翠织成淡易道陌打拍子抵背冻云夺门多米诺骨牌发梦非举疯杈纷龎古处姑恶寒醅核辩贺函河满子较差齎材惊诡锦泥蹶仆狯猾宽割懒拙理疗廪生流浪緑林强盗鲈乡律院马蝉念佛珠炰羞品酒破业清肃穰岁伞子盐上官召伯棠麝煤枢精翫华违戾污邪武猷遐畼橡皮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