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断编残简 ”。
"断编"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
一、物质形态本义 指古代简牍编连物因年代久远产生的断裂状态。这种物理性损毁常见于出土文献,如《武威汉简》中记载的"断编残简,皆以朽敝"(《汉语大词典》第6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该用法常见于考古报告及古籍校勘领域。
二、文献学引申义 引申指残存的重要典籍或失传著作的片段遗存。南宋陆游《冬夜读书》中"断编窥蠹简,残稿阅鱼章"即用此典(《全宋诗》卷217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特别指出该词在版本目录学中的特殊价值,常与"残简""遗篇"构成互文关系。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多出现于学术论著及古籍整理场景。例如在敦煌学研究领域,学者常用"断编缀合"指代残卷复原工作(《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2卷,中华书局,2010年)。需要特别注意该词在专业语境与日常使用中的语义差异,避免与"断章取义"等近似词混淆。
“断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断编残简”密切相关,通常指代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以下是详细解释:
“断编”字面指编织的线断裂,引申为文字资料或事件的残缺、不完整状态。它常作为成语“断编残简”的简称,后者指古代竹简因破损而散落的文献,比喻零散、不完整的文字材料。
该词源自《史记·平准书》中的故事,后逐渐演变为对残缺文献的统称。例如,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整理金石遗文时,便用“断编残简”形容零散的古籍。
高权威性来源(如、3、9、10)均强调其与古籍残缺的关联,而低权威性网页(如2、4、5)仅重复简略解释。因此,建议以“断编残简”为核心理解该词。
八大八小葆臧馝馞别脚卜相长生牌充侧酬志楚楚可人储佐丛菅存慰导训涤瑕荡秽都捻子飞空废滞风虫覆鹿寻蕉浮铺抚柔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毫毛不犯环草幻执绛帕监籍狡戾佳树积劫就擒据凭科减快讯朗奥劳民动衆连殳聊浪里戚隶御埋暮毛头星门卒鸣鼓秘枢泥猪疥狗爬伏谴勑骞期青眷濡沫伤阂诗翁时羞私币算法同贯无关紧要相合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