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桶状的鞭套。《元史·舆服志二》:“鞭桶,制以紫絁表,白绢里,皮缘两末。”
“鞭桶”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但需注意不同来源的释义存在差异:
一、主流释义(实物器具) 指古代存放鞭子的圆筒形套具,常见于《元史·舆服志二》记载:
二、存疑释义(成语) 个别来源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受严厉责罚”,但该说法未见于权威词典或历史文献,可能与“鞭笞”“鞭挞”等词混淆,建议谨慎采信。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学术引用时,优先参考《元史》原始记载或权威历史词典。
《鞭桶》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来鞭打、抽打的木桶。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个部分是“鞭”字,第二个部分是“桶”字。
“鞭”字的部首是“革”,它由“⺝”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10。
“桶”字的部首是“木”,它由“木”字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8。
《鞭桶》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具体来源尚不清楚。它在古代常用于形容被鞭打、抽打的木桶,作为一种刑罚或惩罚的方式。
《鞭桶》的繁体字为“鞭桶”,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但《鞭桶》的部首和构造基本相同。而在古时候的写法中,“鞭”字可能会有一些变体,如有时候会将鞭上面的“革”字省略。
虽然《鞭桶》在现代汉语中用得较少,但我们可以通过例句来了解其用法:
他因犯罪行为,被判受鞭打一百下,是故意拍走鞭上的鞭子,来抽打鞭桶。
《鞭桶》可以作为词语的一部分,构成其他的词语。例如:“鞭笞”、“桶装”等。
与《鞭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鞭打”、“抽打”等。
与《鞭桶》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