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科的意思、起科的详细解释
起科的解释
谓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良乡行》:“ 良乡 疆域甚狭,復有军屯者三,宫勋子粒十二,山水衝没者七,起科地不满三千顷,而民无后占者仅六百丁,其实不及大县一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地亩大小》:“国初有奉旨开垦永不起科者,有因洿下鹻薄而无粮者,今一概量出作数。”《清史稿·圣祖纪一》:“庚午,詔民间垦荒田亩,以十年起科。”
词语分解
- 起的解释 起 ǐ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领取(凭证):起护
- 科的解释 科 ē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科。槐树是豆科。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科室。财务科。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科目。学科。文科。外科。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科举。科甲。科第。登科。 判定
专业解析
起科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起科”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领域。其核心含义是指:
对新开垦的荒地或原本免税的土地,开始按照规定的税率和期限征收田赋(土地税)。
具体解释与背景
-
核心动作 - “起征”或“开始征税”:
- “起”在此处意为“开始”、“兴起”。
- “科”在古代赋税制度中,常指“征税”、“摊派税役”,也指具体的“税则”、“税额”或“征税的名目”。
- 因此,“起科”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开始对某块土地征收赋税。这通常发生在土地性质发生变化之后,例如荒地经过开垦成为熟田,或者原本享有免税特权(如学田、庙田、新垦地初期的优惠期)的土地优惠期满。
-
历史语境 - 与土地开垦政策紧密相关:
- 该词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使用最为频繁。明朝政府为了鼓励开荒、恢复农业生产,常常会颁布政策:新开垦的荒地在一定年限内(如三年、五年或十年)免征赋税,待优惠期满后,再“起科”征税。例如:“开垦成熟,六年之后方许起科。”(《明会典》)
- “起科”标志着这块土地正式被纳入国家赋税征收体系,成为承担税负的“税田”。
-
引申含义 - 确定税额与纳入管理:
- “起科”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开始征税,也包含了确定该地块应缴纳赋税的具体等级和数额(即“科则”) 的含义。官府会根据土地的类型(水田、旱地)、肥瘠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其应缴纳的税粮或税银数额。
- 因此,“起科”也象征着这块土地完成了从无税(或免税)状态到正式被官府登记在册、承担纳税义务的转变,是土地被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关键步骤。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起科”有明确释义:“谓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 这简洁地概括了其核心含义。
- 《明史·食货志》:作为研究明代经济制度最权威的史料之一,其中多处记载了关于垦荒与“起科”年限的政策规定,是理解该词历史背景的关键文献。例如记载了不同时期对垦荒地免税年限(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及期满起科的具体情况。
- 《明会典》:明代官修的典章制度大全,详细记录了包括赋役、土地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其中关于田赋征收、垦荒政策的部分必然涉及“起科”的规定和实施细则。
- 《中国历史大辞典》:在相关词条(如“赋役制度”、“垦荒”等)下,会对“起科”进行解释,说明其在古代赋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起科”是一个专指中国古代对新垦地或特定免税地开始征收田赋并确定其税额的制度性词汇,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起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义演变来理解:
一、农业税收制度(主流含义)
指古代对农田按亩征收钱粮的税收政策,主要用于明清时期。该含义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 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提到“起科地不满三千顷”,反映土地征税标准;
-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永不起科”政策,指特定土地免税;
- 《清史稿》记载康熙时期“以十年起科”,即新垦荒地十年后开始征税。
此含义被汉典等权威词典收录,拼音为qǐ kē。
二、引申为“入门学习”(较少使用)
部分现代资料(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初步学习或研究某一领域”,如形容学术新手。但该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使用场景较局限。
总结建议:在历史文献或古代制度研究中,“起科”应优先理解为农业税收术语;若涉及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日知录》《清史稿》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搬丫暴王彩楼搽粉橙丝持更持议撮合山鵰睨都肄返璞归真飞鸟图风览辅嗣甘居觏闵棍棒汉字编码合城驩浃饥冻交切解搆金针度人炯眼集市剧通科拘文口中蚤虱哴呛离俞螺丝没折至狍子清遰擎拳撑脚券直趣寄羣盲柔茹寡断睿泽洒翰三从四德善不神鬼莫测朔庭四川省四肢嵩衡琐碎鱐鱼探水竿跳灶王图案完美无疵违限文妖鲜果香杖羡门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