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同源异流 ”。
“同源异派”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事物起始或根源相同,但后续的发展方向、表现形式或结果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强调“起源一致,分支各异”的概念,常用于描述文化、思想、技艺等领域中同一起源的事物因不同演变路径而形成差异的现象。例如,不同艺术形式可能源自同一传统,但发展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出自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此处李渔通过对比词曲与史传诗文,说明它们虽同属文学创作,但发展路径和表现形式不同。
适用于学术讨论、文化比较等领域,如:
汉典等工具书将其定义为“起始相同而趋向不同”,进一步印证了核心含义。该词为中性表述,不包含褒贬色彩。
同源异派是一个成语,意指同出一个源头而有不同的派别或流派。它包含了两个字,分别是“同源”和“异派”。
“同源”的部首是口,总共有7画;“异派”的部首是殳,总共有5画。
“同源异派”最早出现于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同音异字,同字异句,皆各言志也。”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字、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
在繁体字中,“同源异派”可以写作“同源異派”。
古代汉字中的“同源异派”可以写作“同源殷派”。
他们来自同一个城市,但在人生观方面却是同源异派。
同源异端、同宗异派、异源同派等。
一脉相承、同宗同源。
殊途同归、大同小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