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遇的意思、接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遇的解釋

猶接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南史·王懿傳》:“ 愉 接遇甚薄,因至 姑孰 投 桓玄 。”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谀佞》:“﹝ 姚崇 ﹞忿其諛媚……自茲不復接遇。”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宋昌藻 ,考工員外郎 元問 之子。 天寳 中,為 滏陽 尉。刺史 房琯 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以禮節接待、對待他人,尤其強調在正式場合或社交關系中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與禮遇。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特征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接待;對待。”強調在人際交往中通過禮儀規範體現對他者的态度。該詞隱含對禮節性和規範性的要求,常見于描述外交、賓客往來等正式場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古代漢語詞典》

    進一步注解:“接遇”包含“以禮相待”之意,多用于君臣、賓主關系,體現等級社會中的禮儀秩序。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接遇以禮”即典型用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


二、用法特征與文化内涵

  1. 情感色彩

    不同于中性詞“接待”,“接遇”常含積極禮敬意味,如“優加接遇”(《後漢書》)體現對賓客的尊崇态度,而“接遇甚薄”則表冷遇輕視。

  2. 使用場景

    多出現于曆史文獻中,描述:

    • 外交禮節:如“接遇四方使者”(《周禮注疏》);
    • 尊卑互動:如“接遇士大夫以禮”(《史記·汲鄭列傳》);
    • 賓主關系:如“接遇賓客,靡不盡心”(《顔氏家訓》)。
  3. 現代延伸

    雖現代漢語少用,但其精神融入“禮遇”“接待規範”等概念,常見于外交辭令或文化論述中,強調禮儀文化的延續性。


三、古籍例證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2.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02.
  3.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 《周禮注疏》[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4. 司馬遷. 《史記》[M]. 中華書局, 1982.

網絡擴展解釋

“接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接遇”指接待、應對,尤其用于描述正式場合中與賓客或他人的交往。例如: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出則接遇賓客”,說明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員的外交職責。
    • 《南史·王懿傳》提到因接待态度冷淡而引發矛盾。
  2. 延伸含義:
    •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待人接物的禮節,如“接遇賓客時需以禮相待”。

三、例句與補充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接遇”強調正式或禮節性的交往行為,既有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也可擴展至現代社交禮儀。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跋浪襃崇辨裝炳烈擘畫猜恨觸塵達鑒禱禳度程頓錫發明家分會方兆返邪歸正分居異爨負德辜恩古钗瑰蒪孤悄鶴膝風畫箠黃隴荒唐浣澣解薦蛣屈寄名符金蕉卷藏決死隊喀吧開綠燈雷硠勒面缭眺立方根理能露養恁每潘園濆礴骈演漂淩乞留曲律清儉齊烹仁誨繕録適過石中美司冊通南徹北往來畏微蔚映舞忭烏紗帢閑粹象黃獻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