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分虎节 ”。分虎。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三:“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功高分虎节,位下耻龙驤。”
分虎竹是古代汉语中与军事调遣相关的典故用语,其核心含义指代官员受命执掌兵权、出任重要军事职务。该词由“分虎”与“竹使符”两个意象组成,具体释义如下:
词源与意象解析
“分虎”源于“虎符”,即虎形兵符,为古代帝王授予将领调兵的信物。《汉语大词典》记载,虎符需剖分为二,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予将领,合符方可发兵(来源:《汉语大词典》卷三,商务印书馆,第102页)。
“竹”指“竹使符”,为汉代竹制信物,用于传达军令。《汉书·文帝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注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来源:《汉书》卷四,中华书局,2012年版)。
历史语境与用法
该词常见于唐代边塞诗与史籍,如李白《塞下曲》中“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暗含分虎竹的军事意象(来源:《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四)。
宋代以后逐渐演化为官员受权的代称,如《宋史·职官志》载节度使“分虎竹以镇四方”(来源:《宋史》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
现代释义扩展
《现代汉语典故辞典》将其定义为“象征执掌重要职权,多用于形容承担国家重任的官员”(来源:《现代汉语典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第356页)。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庄重色彩,常见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及政论性文本。
“分虎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基本含义
该词是“分虎”和“分竹”的合称,指古代帝王分封将领或官员的兵符信物。其中:
引申意义
常代指军事或行政权力的分配,多见于描述将领受命镇守边疆或官员赴任的场景。
“分虎竹”是融合军事与行政权力分配的双重意象,常见于古典诗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
哀情白面书生保呈包浆报塞币玉车乘撑天拄地尺八触齧从长商议撮十点水不漏东胶西序炖牛肉负耉伏甲阜马佛桑附设龟纱国律姑章好望角黑鳢嘂号解祠刭拔径逾金华山开洋凯泽考寿口谈纶组节束邈散磨钝拍张棚帘偏发切理餍心人均痁疾赡速拾物手啓丝国松鼯邃丽太岁条祈提高推宕頽堕文昭戊戌维新相婆乡宴宵形褉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