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明 清 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御用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金花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用法综合理解:
定义:
“金花银”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一种赋税形式,指将税粮(米、麦等)折合成银两征收的财政制度。其名称源于银两的成色标准——足色且带有金花纹理的上等银锭。
历史背景:
定义:
作为形容词性成语,“金花银”形容物品质地精美、华丽贵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对器物的修饰,如“金花银酒杯”“金花银首饰”。
词义解析:
唐宋时期已有“金花银”一词,原指成色上乘、带有金花纹路的银锭或鎏金银器工艺。明代赋税改革后,该词被赋予特定财政含义,成为历史术语,而文学用法逐渐淡化。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历史语境中多指税银制度,文学描述中则侧重物品的精美属性。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明史·食货志》或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史料。
《金花银》是一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富有,拥有大量的金钱和财富。
《金花银》的拆分部首为“金”(金属)和“花”(植物),拆分笔画为7画(金:4画,花:3画)。
《金花银》一词首次出现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中,该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的财富和富裕程度。
《金花银》的繁体字为「金花銀」。
在古代汉字中,「金」字的写法有很多种,例如:「釒」、「银」;而「花」字的写法也有一些变体,例如:「㐫」、「華」。所以,在古时写作《金花银》的汉字可能有所不同。
1. 他们一家人真的是《金花银》满屋,生活得十分富裕。
2. 这个商人一夜之间就成了《金花银》,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金银山、金玉满堂、花样繁多、银花满天
富可敌国、富甲一方、暴发户、财大气粗
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一贫如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