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孔雀的尾毛。 唐 皮日休 《病孔雀》诗:“烟花虽媚思沉冥,犹自抬头护翠翎。”
(2).指 清 代区别官员品级的用孔雀羽做的冠上花翎。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卢公神道碑铭》:“起家文辞,观政於曹,翠翎英英。”
“翠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孔雀的尾毛
指孔雀尾部色彩鲜艳的羽毛,常被用来形容自然之美。例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病孔雀》中写道:“犹自抬头护翠翎”,以翠翎代指孔雀的尾羽。
清代官员冠饰“花翎”
清代官帽上以孔雀羽制成的装饰品,用于区分官员品级。例如龚自珍在《卢公神道碑铭》中提到“翠翎英英”,即指官员冠上的花翎。
清代“花翎”制度中,孔雀羽分单眼、双眼、三眼(每片羽毛的彩色圆斑称“眼”),三眼花翎为最高等级,仅亲王、重臣可佩戴。
“翠翎”既指自然界的孔雀尾羽,也承载了古代官制的文化内涵,兼具美学与历史价值。
《翠翎》这个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翠和翎。翠(cuì)指的是绿色、青翠的颜色,常用来形容树木、草地等的颜色。翎(líng)则指的是装饰在帽子、头饰上的羽毛,多用来指雄性鸟类尤其是孔雀的羽毛。
「翠翎」这个词是由「翠」和「翎」组成,它们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羽」和「頁」。其中,「羽」代表羽毛,「頁」代表羽毛上的顶部部分。这两个部首的笔画数分别为「乙」和「頁的左半部」。
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广泛,可以在古代文学、诗歌、民间故事中找到。翠翎一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形容美丽、华丽的事物,比如形容颜色艳丽的花朵,或者形容飞舞在天空中的羽毛。
在繁体字中,「翠翎」这个词的书写形式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使用「翠」和「翎」两个字符组合而成。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多种多样,由于「翠翎」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词语,在不同的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不同的写法。比如,有的文献中使用了「翆翎」、「翠了」或者「碎翎」等写法。这些写法都是在不同时期演变过程中产生的。
以下是「翠翎」这个词的一个例句:「她头戴一朵翠翎,美丽动人,吸引了许多人的注目。」这个句子描述了一个女子戴着一朵华丽的翠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翠翎」相关的组词有:翠翎羽扇、翠翎飞舞等。
与「翠翎」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碧羽、青翎等。
与「翠翎」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暗沉、黯淡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