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舞夏的意思、舞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舞夏的解释

即舞羽。《穀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范宁 注:“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穀梁传》:“舞羽谓之舞夏,则所执羽备五色可知。”参见“ 舞羽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舞夏"是古代中国礼乐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周代天子宗庙祭祀时表演的乐舞。该词由"舞"与"夏"二字构成复合词,"舞"特指雅乐舞蹈,"夏"通"大"表示规格等级,《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其中《大夏》即为歌颂大禹治水的文舞。

从礼制层面解析,舞夏属于"六代舞"体系中的第五部,对应夏季祭祀,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1. 表演形式:八佾六十四人制,舞者持羽籥(乐器)作揖让之姿
  2. 文化内涵:通过"以文止武"的柔美舞姿,象征仁德治世的理想
  3. 功能属性:《礼记·明堂位》载"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夏》",说明其用于最高规格的宗庙祭祀

该术语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为"周代《大夏》舞的别称",其词义演变反映出先秦礼乐制度向汉唐雅乐体系的传承轨迹。现代学术研究多依据《十三经注疏》等经典文献进行词源考证,相关论述可参考中华书局《周礼注疏》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集解》等权威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舞夏”一词的含义可从古典文献和现代用法两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一、古典文献中的释义(主要来源)

根据《穀梁传·隐公五年》记载,“舞夏”指古代礼仪中的持羽舞蹈,其核心要点包括:

  1. 等级制度:不同身份使用不同规格的舞蹈队列(佾),如天子用八佾(64人),诸公六佾(36人),诸侯四佾(16人)。
  2. 道具象征:“夏”通“大”,指翟雉(五彩野鸡)的长羽毛,舞蹈时手持羽具,故又称“舞羽”。
  3. 礼仪功能:属于周代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多用于祭祀、庆典等庄重场合。

二、现代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形容夏季炎热,人们裸露身体舞蹈”,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对“夏”字的字面联想或现代衍生义。

三、其他关联信息

建议在学术或古文阅读中优先采用古典释义,若需现代用法需进一步考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板芭边堡边粟笔宝腷膊冰结长髯主簿长殇禅和子城大锻炉敦穆二松肺石风清拊噪恭喜发财攻熨构巢光赫故作端庄好相狐假虎威戟盾截头讦扬近亲具在袴腰雷车灵虵面朋口友凭几裒索铺衬扑堆清毅齐头数取耳群类赛似深宫蛇蝎试技十金石竈顺带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笋业他故台城体器同盘而食土改讬居僞行瀢瀢无那五色鱼霞花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