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国殃民的意思、误国殃民的详细解释
误国殃民的解释
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 明 杨继盛 《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 严嵩 ,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明史·儒林传二·贺钦》:“近如 王振 、 曹吉祥 、 汪直 等……或引左道,进淫巧,以荡上心。误国殃民,莫此为甚。” 郭沫若 《孔雀胆》第二幕:“这实在是误国殃民的事!”
词语分解
- 误国的解释 贻误国事,损害国家误国误民详细解释贻误败坏国家大事。《新唐书·韩偓传》:“中书舍人 令狐涣 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 涣 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用卿。’” 元 李源道 《故宋文节先生谢公神
- 殃民的解释 使百姓受祸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 尧 舜 之世。”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都是那贪官惹祸自殃民,致使这 崑冈 失火难留玉。” 清 龙启瑞 《致曾涤
网络扩展解释
“误国殃民”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因错误决策或行为导致国家与人民遭受严重危害的情形。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误国殃民(拼音:wù guó yāng mín)意为“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其核心含义是批评因个人或集体的错误行为(如滥用职权、决策失误等)而损害国家利益、祸及百姓的现象。
2.词语结构分析
- 误:指错误、误导,强调行为或决策的过失性。
- 国:指国家,涵盖政权、领土等整体利益。
- 殃:指灾祸、祸害,引申为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 民:指人民,即普通百姓。
四字组合后,形成联合式贬义成语,结构简洁而含义深刻。
3.历史出处与用例
- 出处:最早见于明代杨继盛的《请诛贼臣疏》,用以弹劾权臣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
- 例句:
- 郭沫若《孔雀胆》第二幕:“这实在是误国殃民的事!”
- 清代史书《清史稿》亦用此词批判官员“劳师糜饷、误国殃民”。
4.使用场景与延伸
- 适用对象:多用于批评统治者、官员或政策失误,如网页提到的严嵩、王振等历史人物。
- 现代引申:也可泛指责任意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例如腐败、官僚主义等。
5.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 同类成语:祸国殃民、误国害民(强调危害更直接)。
- 反义对比:利国利民、安邦定国。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请诛贼臣疏》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误国殃民》的意思
《误国殃民》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某些举动或行为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灾祸。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以自私、虚荣为动力,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误国殃民》由“误”、“国”、“殃”、“民”四个汉字组成。
- “误”字由“讠”(言字旁)和“冖”组成,共有8画。
- “国”字由“囗”和“玉”组成,共有8画。
- “殃”字由“歹”(死字旁)和“咢”组成,共有11画。
- “民”字由“亻”(人字旁)和“心”组成,共有5画。
来源
《误国殃民》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论衡·尧舜书》:“殷之世也,心乱之君,误国殃民。”后来在历史文献和各种文艺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繁体
《误国殃民》在繁体字中的书写形式为「誤國殃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对于《误国殃民》这个成语的在字形上可能存在一些变化,但其意义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同。
例句
他的无能和************,导致了贫困的增加和社会的紊乱,不亚于《误国殃民》。
组词
误人子弟、误入歧途、误打误撞
近义词
害国害民、负国负民、祸国殃民
反义词
有益国家、造福人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