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树木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十里,曰 苦山 ……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中山经·山膏黄棘》:“黄棘是食,匪子匪化,虽无贞操,理同不嫁。”
(2).古地名。 周 谢国 地, 战国 属 楚 。在今 河南 新野 东北。公元前304年 楚怀王 与 秦昭襄王 盟于此。 汉 初置 棘阳县 。《楚辞·九章·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 黄棘 之枉策。” 洪兴祖 补注:“言己所以假延日月,往来天地之閒,无以自处者,以其君施 黄棘 之枉策故也。初, 怀王 二十五年,入与 秦昭王 盟约於 黄棘 ,其后为 秦 所欺,卒客死於 秦 。今 顷襄 信任姦回,将至亡国,是復施行 黄棘 之枉策也。 黄棘 ,地名。”
黄棘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特征
黄棘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树木,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其描述为“黄华而员叶”,即开黄花、叶子呈圆形。晋代郭璞的注解提到,食用黄棘可能影响生育,故称“虽无贞操,理同不嫁”。
现代关联
有观点认为黄棘可能指沙棘(如),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且与其他古籍描述存在差异,需谨慎对待。
地理位置
黄棘位于今河南新野东北,原为周代谢国属地,战国时期属楚国。公元前304年,楚怀王与秦昭襄王曾在此结盟,史称“黄棘之盟”。
历史影响
该盟约后因秦国背信弃义,导致楚怀王客死异乡。屈原在《楚辞·九章·悲回风》中以“施黄棘之枉策”暗喻楚国错误的政治决策,洪兴祖注解称其象征“亡国之兆”。
黄棘兼具植物与地名的双重文化内涵,前者承载神话色彩,后者关联春秋战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山海经》《楚辞》及秦汉史籍原文。
黄棘(huáng jí)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黄色的刺或刺上长有黄色的花朵。这个词在活动中也可以用来比喻某物带有敌意或危险性。
黄棘由「⺜」部和「木」部组成,其中「⺜」是表示草木类意思的偏旁,「木」则表示木材。
黄棘的总笔画数为十二画。
黄棘声旁系的一个古代汉字。在繁体字中,黄字的「⿰⺡⺜」方式中的「⺡」常被写作「皇」,棘字的「來」常被写作「来」。
古代使用的汉字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黄字的古代写法是「妄」,而棘字的古代写法为「亼」。
1. 这个果树上的黄棘让我被刺伤了。
2. 他说的那些话带有黄棘,让人很难接受。
黄瓜、棘手、刺客、花刺、刺人等。
近义词:刺、刺骨、刺耳。
反义词:平坦、柔软、无害。
阿纨柏椁报怨不亲赤堇出命弹痕斗艳阨曲奉盛负糇干嘛攻逐寡便宜管辖区诡话箍围好赖鹤乘轩红区红壤换斗移星瓠歌见覩郊饯惊逼兢惭金悬羁屑开呵领襘伦脊谬种流传挠法培养基朋燕庆裔七言诗慴悸失黏诗阵赎绢松风太容陶和天杭通帛酴醾酒吞刀刮肠托躯文辞緼絮诬托诡挂武行五羊皮相待如宾香火院孝服效志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