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嗟来之食 ”。
“嗟来食”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出自《礼记·檀弓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遭遇饥荒,富商黔敖在路边施舍食物。一位饥民用袖子遮着脸(蒙袂)走来,黔敖以轻蔑的语气喊道:“嗟!来食!”(意为“喂!过来吃吧!”)。饥民听后拒绝接受,表示“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侮辱性的食物,才落到如此境地”,最终饿死。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节的推崇。故事中的饥民宁愿饿死也不妥协尊严,成为“骨气”的象征。曾子评价此事时提出:“无礼时可拒,道歉后则可食”,体现了儒家对尊严与变通的辩证思考。
提醒人们在帮助他人时需保持尊重,同时倡导维护人格尊严,不因困境而放弃底线。
《嗟来食》这个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口腹之欲很难满足”,形容食欲旺盛,吃不够的状态。
《嗟来食》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口,食,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5画、8画。
《嗟来食》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养生主》:“甘于此道而不念其穷,则嗟来食之。”意思是在追求养生之道的同时,要知足常乐,不追求无尽的口腹之欲。
《嗟来食》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为《悵來食》。
古时候,《嗟来食》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写法为《歎來膳》。
他的胃口真好,每次吃饭都像是《嗟来食》,永远吃不饱。
嗟来食欲、嗟来食念、嗟来食用
贪食无厌、欲壑难填
饱以楚食、饱食终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