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使署的意思、使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使署的解释

使馆。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新使署在 法郎培侯锐街 十号, 许竹篔 星使已驻於此。” 清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自序》:“《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嚮往之。’聊书於此,以俟他日。 光绪 十七年六月在 伦敦 使署, 公度 自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使署”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职官制度和外交机构演变来理解。根据权威辞书及史料记载,该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官署的泛称

指临时设立或特派的官员办公场所。唐代文献中已出现该用法,强调其“因事而设”的特性。例如:

《旧唐书·职官志》载:“凡诸使署,各置判官、典签等员,以佐其务。”

此处的“使署”泛指朝廷临时派遣官员(如巡察使、安抚使)的办事机构,职能涵盖监察、赈灾等事务,事毕即撤。


二、近代外交机构专称

特指清末至民国初年的驻外外交机关,即“出使大臣衙门”的简称。这一用法在近代外交文献中尤为常见:

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正式设立常驻外国使署,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建使署于伦敦”,负责交涉、通商及侨务。

此类使署是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的标志,其职能包括:

  1. 外交交涉:处理与驻在国的条约谈判、照会往来;
  2. 侨民保护:管理海外华人户籍及权益维护;
  3. 情报搜集:向国内汇报列强政治经济动态。

三、文化延伸与用例

在地方史志中,“使署”亦指代外国在华设立的办事机构。例如:

天津《津门杂记》载:“通商使署林立海河西岸”,描述清末列强在天津租界设立的外交及商务机构群。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对“使署”的释义(链接
  2. 《清史稿·职官志》外交机构沿革(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张焘《津门杂记》(光绪十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网络扩展解释

“使署”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用于清代及近代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使署即“使馆”,指一国派驻在另一国的外交代表机构。该词由“使”(使者、使节)和“署”(官署、办公场所)组合而成,字面含义为“使节的官署”。

二、用法与语境

  1.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清代文献中常见该词,例如:

    •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日记》中提到“新使署在法郎培侯锐街十号”,指新建的外交使馆。
    •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落款为“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表明写作地点为驻英使馆。
  2. 近现代用例
    在民国时期,“使署”仍被沿用,如“河北监察使署”等机构名称,但现代汉语中已逐渐被“使馆”取代。

三、相关延伸

四、总结

“使署”是近代汉语中对使馆的旧称,常见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外交文书和历史记录中,体现了当时的外交制度与语言习惯。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出使四国日记》等清代外交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澜八音琴禅坐垂芒处暑错解打采诋辩钉子户顿营法藏芳规岪蔚根体公规密谏孩儿们花岗石黄间家法讲筵剪贴僥灵节死镜照郡厉举实穅镫磕擦擦旷漠拉稿浪投令胤凛絜履险若夷麻麻糊糊民痡嫫姆木桁弄璋之喜七疮八孔青凌台诠识塞途三奸生发诗辑殳仗私券桃红柳绿天幕通参橐戢尪怯沃漏五爱五例无尤乡聚先域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