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简乌纱的意思、象简乌纱的详细解释
象简乌纱的解释
象简:象牙做的朝笏;乌纱:黑纱制成的官帽。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
词语分解
- 象简的解释 即象笏。 唐 康骈 《剧谈录·龙待诏相笏》:“ 开成 中有 龙復本 者,无目,善听声揣骨,每言休咎,无不必中,凡有象简竹笏,以手捻之,必知官禄年寿。” 宋 文同 《和张屯田雪中朝拜天庆观》:“遥望
- 乌纱的解释 .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 唐 皮日休 《夏景冲淡偶然作》诗:“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
专业解析
象简乌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联合式成语,由“象简”和“乌纱”两部分组成,专指古代官员的装束,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和地位。其详细释义如下:
-
词义分解与指代:
- 象简: 指“象牙笏板”。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用于记事或指画。高级官员(如一品至五品)使用的笏板常以象牙制成,故称“象简”。它是官员身份等级和朝礼仪式的象征。《汉语大词典》在“象简”条目中明确解释为“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 乌纱: 指“乌纱帽”。自隋唐至明代,乌纱帽逐渐成为官员常戴的正式官帽。其形制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乌纱”一词已成为官员的代名词。《辞源》在“乌纱”条目下指出其“古代官帽名”,并引《明史·舆服志》说明其作为官帽的定制。
-
整体含义与文化象征:
- 当“象简”与“乌纱”组合成“象简乌纱”时,其整体含义特指古代官员的装束,进而代指官员的身份或官职。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身着官服、头戴乌纱、手持象笏的官员形象,是古代官场文化的具象体现。
- 它承载着权力、地位、责任的文化象征意义。佩戴乌纱帽、手持象简,意味着进入了国家的官僚体系,承担着治理国家的职责,同时也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特权。明代官服制度对此有明确规定,《明史·舆服志》详细记载了不同品级官员的冠服,其中乌纱帽和象笏是高级官员的标志性服饰。
-
历史背景与使用语境:
- 该词语及其所代表的装束,在明代官制中尤为典型和明确。明代对官员服饰等级有严格规定,乌纱帽成为标准官帽,象牙笏板也为高级官员专用。
- 因此,“象简乌纱”常用于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叙述或形容古代官员的场合,带有一定的历史感和庄重感。它不仅仅描述服饰,更暗含了官员的职责、官场的规则以及与之相关的荣辱兴衰。
“象简乌纱”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语,字面指古代高级官员上朝时所持的象牙笏板和所戴的乌纱帽,其核心含义是代指官员的身份、官职或官位。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官服制度和等级文化,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该词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多见于描述古代(尤其是明代)官员或官场情境的文本中。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象简”词条释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 - “乌纱”词条释义及历史引证。
- 《明史·舆服志》 - 关于明代官员冠服(包括乌纱帽、笏板)制度的官方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象简乌纱”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象简:指用象牙制成的朝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记事板)。
- 乌纱:黑色纱制成的官帽,即“乌纱帽”。
- 整体含义:形容古代高官的装束,即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象征官员的显赫身份。
出处与用法
- 出处:明代冯惟敏《商调集贤宾·舍弟乞休》:“把象简乌纱收拾起,打扮出村翁的风致,拜谢当今圣主赐臣归。”。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书面语,描述官员的服饰或身份。
补充说明
- 历史背景:象简和乌纱均为古代官员的典型配饰,体现等级制度。象简材质昂贵,多为高阶官员使用;乌纱帽自隋唐起成为官服标配。
- 延伸意义:成语隐含对官场生活的描写,如冯惟敏作品中的“收拾起象简乌纱”即表达辞官归隐之意。
注意
- 部分资料误将“象简乌纱”解释为“言辞简练”(如),实为拆分字义的错误解读,需以权威来源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感中年贝编变把戏炳露博笑忏七超卓骋骏楚堑邨书獃瓜雕彤定鼎门丢心落意敦适鹅绢犯门風吹草動蕡烛割肉补疮钩络带关合鬼啸海服含伤横困禾穗鸿钜黄神呼气经事拘缠巨珰揩摩科目人謉诨扩胸器寥邃糲米零丁弥日靡衣偷食蟠螭配载瞥覩缾储清调青緑山水球琲三徐撒旖旎十二食石英收续贪醟桃源路田赋天缘奇遇紊乱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