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歧路,岔路。《吕氏春秋·疑似》:“故 墨子 见歧道而哭之。”歧,一本作“ 岐 ”。 高诱 注:“为其可以南可以北,言乖别也。” 汉 王充 《论衡·艺增》:“ 墨子 哭於练丝, 杨子 哭於歧道,盖伤失本,悲离其实也。”
“歧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歧道”指岔路或分叉的道路,即一条道路分成多个方向的情况。例如《吕氏春秋·疑似》记载“墨子见歧道而哭之”,比喻面对选择时的困惑与忧虑。
现代汉语中,“歧道”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歧路”替代。此外,该词也被用作文学作品的标题,如夏茗悠的短篇小说《歧道》,借喻情感与人生的分岔。
“歧道”本义为岔路,后衍生出对复杂选择的隐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抽象含义。
《歧道》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错误的道路、偏离正途的方向。
《歧道》这个词的部首是“止”和“巴”,它总共有9画。
《歧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天地》:“则天地之间恶道歧之而已。”此处指在天地之间存在着错误的道路。
《歧道》的繁体字为「歧道」。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略有不同。古时候《歧道》的写法为「歧逬」。
1. 他们走上了一条错误的歧道,导致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2. 我早就预见到他会走上歧道,可他就是不听我的劝告。
1. 歧途:指迷失方向、走错道路。
2. 武断:指过于主观、缺乏理性判断。
3. 正途:指正确的道路、正常的方向。
偏道、拐角。
正途、正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