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厄的意思、摈厄的详细解释
摈厄的解释
遭斥受厄。 唐 柳宗元 《寄许孟容书》:“ 贾生 斥逐,復召 宣室 ; 儿宽 摈厄,后至御史大夫。”
词语分解
- 摈的解释 摈 (擯) ì 排除,抛弃:摈弃。摈除。摈黜(罢黜并放逐)。摈诸门外。 古同“傧”,迎宾。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厄的解释 厄 è 困苦、灾难:厄运。厄境。 阻塞:阻厄。 险要的地方:险厄。 木节。 没有肉的骨头。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摈厄"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核心含义指遭受排斥、抛弃而陷入困顿、艰难的境地。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辞书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 本义解析
- 摈 (bìn): 本义为排斥、抛弃、遗弃。《说文解字》释为“斥也”。《广雅·释诂三》释为“弃也”。意指不被接纳、受到排挤。
- 厄 (è): 本义指困苦、灾难、险要阻塞之处。《说文解字》释为“隘也”,引申为困顿、危难、窘迫的处境。
- 摈厄: 二字组合,构成一个动宾或并列结构的复合词,意指因被排斥、抛弃而陷入困顿、危难之中。强调排斥是导致困厄的原因,困厄是排斥带来的结果状态。
二、 古籍例证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常用来描述贤士、忠臣因正直或时运不济而遭受排挤、处境艰难:
- 《后汉书·冯衍传》: “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老竟逐之,遂摈厄于时。” 此句描述冯衍晚年被妻子驱逐,生活困顿,被时代所抛弃的境遇。(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王逸《楚辞章句》序 (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履忠被譖,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闭武关,遂胁与俱归,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 虽然未直接使用“摈厄”一词,但王逸描述的屈原因忠被谗、遭放逐、最终自沉的经历,正是“摈厄”的典型写照——因被君王和佞臣排斥(摈)而陷入流放、忧愤、绝望的厄运(厄)。(来源:王逸《楚辞章句》,可参考古籍整理本如中华书局版)
- 引申语境: 该词亦可泛指因各种原因(如政治斗争、小人陷害、时运不济等)被主流社会或特定群体排斥,从而导致个人在仕途、生活或精神上陷入困境的状态。
三、 总结
“摈厄”一词精准地描绘了因被排斥、抛弃而招致困苦危难的人生际遇。其核心在于“摈”(排斥)是因,“厄”(困厄)是果,带有强烈的被动承受和无奈色彩。理解此词需结合古代社会背景,特别是士人阶层的宦海沉浮与忠奸斗争。
网络扩展解释
“摈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基本解释
- 拼音:bìn è
- 字义拆分:
- 摈:意为摒弃、排斥(如“摈诸门外”)。
- 厄:指灾难、困苦,或险要之地(如“厄运”“困厄”)。
详细释义
-
遭斥受厄
指被排斥并遭受困苦,强调被动承受的困境。例如:
唐代柳宗元《寄许孟容书》提到:“贾生斥逐,復召宣室;儿宽摈厄,后至御史大夫。”
(贾谊曾被贬谪,后复被召用;儿宽虽遭排斥困厄,最终官至御史大夫。)
-
引申用法
部分资料(如)将其扩展为“摆脱厄运”,带有主动脱离困境的积极含义,但这一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文本:多描述人物经历排斥与磨难,如柳宗元笔下的典故。
- 祝福语:少数现代用法中,可委婉表达“祝愿脱离困境”。
权威性辨析
- 高权威来源(如)及古籍引用均支持“遭斥受厄”为原义。
- 其他解释(如主动摆脱厄运)可能为现代衍生,需结合语境判断。
若有进一步考据需求,可参考《柳宗元集》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迦嚧香百年之业瀑溜八舍八字没一撇背斜层本途别有心肠不晓世务黜名当行家冻笋防冻凡家矾水发身福力孵卵讣文国家公务员果奁荒天昏冒减户曒絜棘丞劫贼掎角况瘁昆轴楛羽论及率励驴皮胶农殖攀附品学魄心迁鼎齐虏穷对付求托取勘宂琐善辞山谷之士声律神密神霄谁侬说长话短天景晚霁齆鼻头稳静寤移现报险诞香氛枭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