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奴虏的意思、奴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奴虏的解释

(1).俘虏;奴隶。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为奴虏。”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 汉王 侮慢人,駡詈诸侯王如奴虏耳。”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不幸而为奴虏之胎,一出世即永为奴虏矣……子子孙孙世袭为隶。”

(2).视作俘虏、奴隶。《史记·项羽本纪》:“及 秦 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 秦 吏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奴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主要指向被俘获、被奴役的身份和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本义:俘虏与奴隶的合称
    • “奴虏”由“奴”和“虏”两个同义或近义语素并列构成。
    • 奴 (nú):本指丧失人身自由、为主人从事劳役的人,即奴隶。引申为被奴役的状态或像对待奴隶一样地役使。
    • 虏 (lǔ):本义指俘获,也指被俘获的人,即俘虏。俘虏常被用作奴隶,故“虏”也常引申指奴隶。
    • 因此,“奴虏”的核心含义是指在战争中被俘获并被当作奴隶使役的人,强调其身份的双重性——既是战俘,又是奴隶。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及秦朝暴政导致民众的不满:“百姓罢敝…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田荣立田儋子市为齐王。项梁已破东阿下军,遂追秦军。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项梁曰:“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网络扩展解释

“奴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义
    由“奴”(奴隶)和“虏”(俘虏)组成,指代被奴役、压迫的群体,既包括实际被俘获的人,也包含被视作奴隶对待的底层民众。

  2. 详细解释

    • 历史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代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中“幼孤为奴虏”,描述百姓沦为奴隶的悲惨境遇。
    • 双重含义:
      (1)名词义:指俘虏或奴隶,如《史记·项羽本纪》提到秦军降卒被“奴虏使之”;
      (2)动词义:将他人视为奴隶般对待,如荀悦《汉纪》记载刘邦“骂詈诸侯王如奴虏”。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阶级压迫等历史背景下的非自由民状态,或比喻极端丧失尊严的处境。例如康有为《大同书》以“奴虏”批判世袭奴役制度。

  4. 文献参考
    该词在《难蜀父老》《汉纪》《史记》等典籍中均有用例,现代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于学术讨论或文学分析中。

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干棒杖本趣嗶哩礴喇操总彻里至外称说趁势隄阏帝友东南极洲翻卦凤歌肤孱富汉符授服舆钩丝犷卤鬼伶精国内外固要红角儿僭宠饯岁骄儿騃女借绯酒力累译了悟六甲天书六享龙魂马圈蛮圻马上人梦松木功奴胎迁善去恶清浄白省轻蓬磬师青云梯起狱驱乌绕行首荐耍滑头水到鱼行殊器淑真丝妇醍乳头緑头皮发麻退婴销钝小意思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