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活犀牛。《汉书·王莽传上》:“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 黄支 自三万里贡生犀。”《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 元年春正月, 中山王 焉 来朝。 日南 徼外蛮夷献生犀、白雉。” 李贤 注引 刘欣期 《交州记》:“犀,其毛如豕,蹏有三甲,头如马,有三角,鼻上角短,额上、头上角长。”《旧唐书·南蛮传·诃陵国》:“十三年,遣使进僧祗女二人、鸚鵡、玳瑁及生犀等。”
(2).以喻容貌丑陋者。《南史·恩倖传·陆验》:“ 验 容貌特丑,先是外国献生犀,其形甚陋,故閭里咸谓 验 为生犀。”
(3).借指劲兵。 唐 陆龟蒙 《南征》诗:“遥知贼胆纵横破,绕帐生犀一万株。”参见“ 犀甲 ”。
(4).指活杀犀牛而取得的犀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犀有捕得杀而取者为生犀,有得其蜕角为退犀,亦犹用鹿角法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犀》﹝修治﹞引 寇宗奭 曰:“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鋭之力尽在是也。以西番生犀磨服为佳。”
生犀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未经加工的犀角
指直接从犀牛身上获取、未经过炮制或加工的原始犀角。古代视为名贵药材和工艺品原料,因其质地坚硬、纹理特殊而珍贵。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生犀”特指“未煮制的犀角”(据《汉语大词典》第7卷)。
犀牛的别称
古文献中偶以“生犀”代指活体犀牛,强调其生物属性。如《尔雅·释兽》注疏提及“犀似豕,形似牛,故称生犀”(据《尔雅注疏》)。
通灵避邪之物
因犀角纹理中心有白线贯通(称“通天纹”),古人认为其能连通阴阳。如《抱朴子》载:“得真犀角刻为鱼,衔之入水,水开三尺”,赋予其神秘属性(据《抱朴子·内篇》)。
诗词中的意象符号
李商隐《无题》“心有灵犀一点通”以“灵犀”喻心意相通,而“生犀”更强调犀角本初的灵性特质,常见于唐宋诗文(据《全唐诗》辑注)。
《本草纲目》详述生犀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之效,但强调需区分角尖(“乌犀”)与底部(“毛犀”)的药性差异(据《本草纲目·兽部》)。
参考资料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权威出版社版本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生犀”一词在中文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综合古籍文献及现代词典的详细释义:
活犀牛
指未被宰杀的犀牛,常见于古代贡品记载。例如《汉书·王莽传上》提到黄支国进贡“生犀”,《后汉书》亦记载日南地区献生犀、白雉的史实。
未经加工的犀角
特指直接从活犀牛身上获取的犀角,被视为药材或珍贵原料。宋代《游宦纪闻》提到“生犀”与“退犀”(自然脱落的角)的区别。
形容容貌丑陋者
《南史·恩倖传》中以“生犀”比喻陆验的丑陋,因犀牛外形奇特,故引申为贬义。
代指精锐军队
唐代陆龟蒙《南征》诗用“绕帐生犀一万株”借犀牛甲喻士兵勇猛,暗指劲旅。
象征珍稀事物或人才
现代词典扩展为成语,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事物,如“生犀”般难得。
提示: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古代多指实物犀牛或犀角,现代可能侧重比喻义。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柏梁必务拨乱为治城邦丑剧吹花节词犯漼漼翠粒寸步难移打柭柭达典得儁迭印恶言泼语房笼犯土禁坟封钢口高响共鲧挂榻归余海宇衡从闳妙荒颣画片慧丽昏子僭度肩贩检摄嗟金揭箧探囊进赠基围扩大会议掠敚灵桃龙蠖笼头墨者飘凌贫隘牝户三不开捎泊申定神牧失出手不释书庶或骀駝题款五涂僩雅霄客遐制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