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大貌。 唐 唐彦谦 《和陶渊明贫士诗》之三:“旦起绕其树,磈砢不计寻。”
关于“磈砢”一词的解释如下:
本义:
二字均与“石”相关,组合后多形容石头堆积、盘结的状态,如《说文解字》中“磈”指“山石险峻”,“砢”指“磊砢”(石头累积貌)。
引申义:
该词多见于古文或诗词,体现汉语通过自然物象(如山石、树木)隐喻人文特质的特点,如:
“磈砢玉山倾,琼枝半壁横”(参考“昋”字解析中对光明意象的引申)。
由于“磈砢”现代已罕用,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字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磈砢(wěi luó)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拆分部首是石(矶)和个(攵),总共有11个笔画。它的意思是形容石头摩擦时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磨石的声音。
据研究发现,磈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和《论语·泰伯》等古代文献中。它源于对自然界中声响的描述。古人记录下了这个特殊的声音,并以磈砢这个字来表达它。
在繁体字中,磈砢的写法为墚砳。墚砳具有相同的意思,只是字形不同。繁体字常常被用于传统书法和文化场合中,给人以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磈砢的字形是独特的,形似一个小山坡的形状。经过演变,字形逐渐变为现在的样子。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理解它的意思:
(1)挖出石头的时候,发出了一阵磈砢声。
(2)山上的石块碰撞时发出了磈砢声。
除了磈砢,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可以组成短语或句子:
(1)石块摩擦出的声响是“磈砢声”。
(2)孩子们在石头上跳跃,发出了一阵磈砢声。
近义词:石声、磨石声
反义词:寂静、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