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嗟叹悲泣。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嗟泣靡及,宜其然也。”
“嗟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ē qì,其含义为嗟叹悲泣,即因悲伤而叹息哭泣。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相关章节。
《嗟泣》这个词来自于古代汉语,通常指悲伤或失落时的哭泣、悲叹声。它常用于描述人们因悲痛而发出的哀鸣、哭泣声。
《嗟泣》由两个部首组成:口(kǒu)和欠(qiàn)。
口为第0部首,代表声音;欠为第76部首,代表满足不足。
《嗟泣》总共有11个笔画。
《嗟泣》的来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召南·嗟歌》以及《左传》。繁体字中《嗟泣》的写法为「嗟泣」。
在古时候,「嗟泣」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在《广韵》中《嗟泣》是写作「嗟愧」。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汉字的字形演变和规范化的变化。
1. 在悲伤的时候,她不禁发出了一声嗟泣。
2. 他看着朋友离去,心中充满了嗟泣之情。
3. 在那个深夜,只有寂静与嗟泣相伴。
1. 悲嗟:指因伤心、悲痛而发出的叹息声。
2. 呜咽:指因悲伤或痛苦而哭泣的声音。
3. 悲叹:表示因为某种原因感到悲哀或失望。
1. 哭泣:形容因悲伤或疼痛而流泪、哭出声音。
2. 哀嚎:形容悲痛时发出高亢、激烈的哭声。
3. 伤心:指因为失去某物或受到打击而感到悲伤。
欢笑:指因为快乐或幸福而发出笑声。
欢呼:表示高兴或精神振奋时发出的大声呼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