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d word to] 传话,捎信
乃前寄辞。——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寄托言词,运用言词。借指写作。 晋 陆机 《文赋》:“或寄辞於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 晋 张协 《杂诗》之九:“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寄辞是古汉语中的文学批评术语,指在诗文中寄托深层意蕴或情感的表达方式,强调通过含蓄、象征的语言传递言外之意。以下从权威典籍角度解析其内涵:
字义分解
合称“寄辞”,即将深层情志寄寓于文字之中,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
文学理论中的界定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提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强调诗文需含“复意”(双重意蕴),此即“寄辞”的理论根基——通过隐晦象征(如香草喻君子)实现“义生文外”。
《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系统论述“隐秀”观,指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认为优秀作品需“情在词外”,此观点被后世视为“寄辞”的核心标准。(来源:中华书局《文心雕龙注》)
《诗式》(唐·皎然)
提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主张诗人应“假象见义”,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借物象寄寓政治失意,正是“寄辞”的典型实践。(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诗式校注》)
《沧浪诗话》(宋·严羽)
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喻诗歌意境的超脱,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寄辞”追求含蓄蕴藉的美学原则相通。(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沧浪诗话校释》)
屈原《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服饰象征高洁品格,寄辞于物,抒发不与世俗同流之志。(来源:中华书局《楚辞补注》)
李商隐《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借典故与意象暗喻身世飘零,情感隐而不露,为“寄辞”的典范之作。(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商隐诗歌集解》)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
“寄辞”的本质是通过隐喻性语言构建多层意义空间,使读者需“破译”表层符号方能领悟作者本心,属于中国诗学“含蓄美学”的重要范畴。(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寄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乎象征寄托、含蓄表达的核心概念,其理论脉络自《文心雕龙》至唐宋诗话一脉相承,实践上体现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创作手法,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的审美范式。
“寄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传话、捎信
指通过言辞传递信息或表达心意。例如唐代李朝威《柳毅传》中“乃前寄辞”,即指柳毅受托传话的情节。
寄托言词,借指写作
强调通过文辞表达思想情感,常见于古代文学理论。如晋代陆机《文赋》提到“或寄辞于瘁音”,探讨文辞与情感的关系;张协《杂诗》中“寄辞翰墨林”也体现此意。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文赋》原文或《柳毅传》相关注释,以获取更详尽的语义演变及用例分析。
阿尔泰山脉八流班齿贲若避债波属云委锤击试验淬浴大司农登擢豆油顿顿发展中国家風觀凤乐高分子化工格萨尔王传贯金石股分憨头憨脑涸鲋得水合家欢鸿陂烘烤回念壶手佳宾角铁积俭疾棃禁伶己巳之变浚遐烂崽牢记凉贰孋姬芒角芼羹虐戕淜濆贫旷扑枣旗民秋高马肥泉华全守三证合一上路煽虐神经系统十三间楼使心用倖兽藁水镜天疾通文达艺枉志悟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