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t off;set out on journey] 起程,动身
天色未明就出门上路
(1).大路;通衢。《汉书·枚乘传》:“游曲臺,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儼驂騑於上路,访风景於崇阿。” 宋 宋庠 《入谒马羸不进》诗:“上路传呼万轂流,羸驂踏月五更愁。”
(2). 元 代称十万户以上的行政区域为上路。《元史·百官志七》:“诸路总管府, 至元 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衝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
(1).起程,动身。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兴王》:“望星上路,犯风冒浪,兼行不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古盖言适远为陟,《书》曰:‘若陟遐必自邇。’犹今人言上路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 孙解官 便起来催促骡夫、脚子搬运银鞘,打发房钱上路。” 王西彦 《麻舅舅丢掉一条胳膊》:“等妈妈粗粗地梳完头,带起一个小包袱,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出门上路。”
(2).迷信说法,人死魂归阴府,因亦称死亡为“上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瑞姐 ﹞夹七夹八一路嚷去,明明要气 玉姐 上路。”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你好好去回絶了他,若还送聘礼来,就是逼我上路了。” 叶圣陶 《苦辛》:“她的结论是世间的寿数到头了,说不定今天明天就要上路。”
(3).指事情走上轨道,有秩序地开展。 刘6*少6*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工作还没有上路,我的估计是这样子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上路汉语 快速查询。
“上路”一词在汉语中含义丰富,既可作动词使用,也有形容词用法,具体释义如下:
一、动词用法:启程、动身 指开始行程,离开某地前往目的地。这是“上路”最核心和最常用的含义,强调行程的开始。
例:天刚蒙蒙亮,考察队就收拾好行装上路了。 权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明确将“上路”解释为“动身;启程”。
二、形容词用法:合乎规范、符合要求 形容事物(如言行、做法、文章、技艺等)符合一定的标准、规矩或要求,达到可被接受或认可的水平。常用于口语。
例:经过师傅的指点,他操作的流程终于上路了。/ 这篇报告写得还不够上路,需要再修改。 权威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了此义项,释义为“犹言上轨道,合要求”。 语言学家符淮青在《词义的分析和描写》中也曾分析过此类词语从空间位移义到抽象评价义的引申路径。
三、方言用法:成材、有出息 在某些方言(如吴语区)中,“上路”还可形容人懂事、通情达理或指年轻人有出息、能成才。
例:这孩子真上路,小小年纪就知道体贴父母。 权威参考:方言研究著作,如《吴方言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或相关方言志中常收录此用法。
“上路”的核心意义在于“开始行程”,并由此引申出“步入正轨、符合标准”的评价义,在特定方言中还有“懂事、成材”的含义。其词义演变体现了从具体空间动作到抽象社会评价的常见语言发展规律。
“上路”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方言中的褒义用法
在嘉兴等地方言中,“上路”形容为人处事得体、讲义气,能兼顾他人利益,如“办事爽快、够兄弟”。
事情步入正轨
指事务有序开展,例如“项目已上路,进展顺利”。
元代行政区域划分
元代将十万户以上的地区称为“上路”,低于十万户则为“下路”。
迷信中的死亡隐喻
部分语境下委婉指死亡,如“灵魂归阴府”或“走上黄泉路”。
该词既有具体动作(出发)、抽象状态(步入正轨),也有历史、方言及文化隐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阿姑摆放白旐钵略伯夷不斩伧才储思翠鹢大我涤故更新诋冒动如脱兔繁蔚讽持封官许原風木歎粉墙浮码头高枕安寝高祖王父觏止罟弋皓翅俭德角槎假卧接风纠告久锢旧雨重逢济恤啃啃哧哧空翻羸卒两头做大列女砻淬糜费母大虫偏心矩区落融液贯通入睡哨片哨位杀一儆百生辰室迩人远私就诵记抬敬亭菊推舟于陆土礼瓦雀为生咸鸭卵协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