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志,改变心志。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名身孰亲》:“知止之人,贵为天子,不以枉志;贫处巖穴,不以幽神。”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救祖考之邦坏,在幽人而枉志。” 唐 柳宗元 《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虽欲徇公,无由枉志。”
“枉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ǎng zhì,其核心含义为屈从或改变原有的志向。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体现其历史用法:
多用于描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情境,如: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词典定义与古籍用例,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或严遵、柳宗元等文献原文。
《枉志》是指志向徒劳无益、不能实现的意思。形容一个人或某个事物的努力或追求都是徒然的,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枉志》的部首是木字旁,拆分成“木”和“志”两个部分。其中,“木”是指木头,用作初次读音;“志”是指心愿、志向。
整个词语的笔画数是9画。
《枉志》一词最早出现在《大戴礼记疏》中,由宋代程颢所撰。该书解释了多个古代典故,详细阐述了人们不应该追逐枉然的志向。
《枉志》的繁体字为「枉志」。
古时候的写法稍有不同,「枉」的古代形态为「旺」,表示笔画相比「枉」更加简洁。
1. 他一心追求音乐事业,但最终发现自己的才华只能是个枉志。
2. 她孜孜不倦地追求事业成功,却发现自己的努力都变成了一种枉志。
3. 一些人把自己的梦想当做枉志,不敢追求。
1. 大枉:意思是枉然的大志向。
2. 尽枉:意思是尽心努力,但仍然徒劳无功。
3. 枉道:意思是走错了方向或行进了一条无用的道路。
1. 徒劳:指白费力气,没有取得成果。
2. 虚度:指虚度时光,没有得到实际效果。
3. 空欢喜:指一种假象,没有真正的满足感。
1. 有望:指有希望实现、成功的追求。
2. 有志:指具备坚定的意愿和目标的人。
3. 成愿:指理想或愿望得到实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