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周书·萧圆肃传》:“ 保定 三年,除畿伯中大夫。五年,拜 咸阳郡 守。”《北史·赵文表传》:“累迁左金紫光禄大夫。 保安 五年,授畿伯下大夫。”《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七年》:“畿伯下大夫 长安 来和 尝谓 坚 曰:‘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 胡三省 注:“畿伯, 周 置,属大司徒。 杜佑 曰:‘ 周 地官之属,每方畿伯,中大夫也;每县小畿伯,则下大夫。’”
“畿伯”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行政制度综合理解:
一、地理行政区划概念
指代周代以国都为中心的核心区域,即“王畿”及其周边管辖范围。其中“畿”特指都城周边的直属领地,“伯”则引申为对该区域的管理权属。这一用法强调中央与周边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常见于描述国家核心地带的战略地位。
二、官职名称
作为周代至北朝时期的官制名词,具体分为:
补充说明:两种含义在不同文献中并存,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作为地理概念时,常用于强调中央集权;作为官职时,则体现古代官僚体系的分级管理特点。
畿伯(jī b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国都和地方的称谓”。它由两个字组成,畿和伯,分别表示不同的概念。
畿伯的部首是田(田字旁),它位于字的左边。畿的笔画数为11,伯的笔画数为5。
《畿伯》一词主要来源于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畿指的是国都的周边地区,是皇室的封地,而伯指的是古代分封制度中的贵族封号,代表辖地的某个行政区域。
畿伯的繁体字为「璣伯」。
在古代,畿伯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种古代的写法是「畿皮」, 「皮」是「伯」的原始字形。
1. 他是这个省的畿伯,负责管理国都和周边地区的事务。
2. 这个县是畿伯的管辖范围,享有特殊的行政地位。
畿伯没有衍生词汇,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存在。
畿伯的近义词包括京畿和京师。
畿伯的反义词不易确定,因为它是由国都和地方的概念组合而成,没有一个确切地相反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