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讳之朝的意思、不讳之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讳之朝的解释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谓政治清明之世。 汉 扬雄 《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羣贤歷金门上玉堂有日矣!”《魏书·刑罚志》:“当今不讳之朝,不应行无罪之戮。” 清 钱谦益 《江兆豫侍御六十序》:“遭逢不讳之朝,发抒未竟之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讳之朝”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本义与核心释义

    指政治清明、言论开放的时代或朝廷。在这样的时代或朝廷中,臣子可以直言进谏,无所避讳,君主能够宽容接纳批评意见,不因言论治罪。其核心在于强调统治者的开明和对言论自由的保障。《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可直言不讳的朝代。谓政治清明之世”。

  2. 词源与典故

    该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对“谏诤”的推崇。较为直接的典故来源是《汉书·萧望之传》:“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唯陛下少留神明,览观得失,则天下幸甚。” 萧望之在奏疏中直言时弊,汉宣帝虽未完全采纳其所有建议,但并未因其直言而降罪,体现了当时的言论环境。后世遂以“不讳之朝”形容此类开明之世。

  3. 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超越具体的朝代指称,“不讳之朝”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和文化氛围:统治者虚怀纳谏、广开言路,知识分子和臣僚敢于秉笔直书、针砭时弊,社会具有批判性反思的空间。它代表着对政治清明、社会公正的追求,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对“明君贤臣”共治理想的反映。如《后汉书》中也有对“明帝躬万机之重,而公卿数被诘让,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曳”的记载,虽严厉,但也反映了言路的某种通畅。

  4. 历史影响与典型例证

    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后世史家或文人称颂为“不讳之朝”或具有类似特征的时期包括:

    • 汉宣帝时期(西汉):如前所述,萧望之等大臣敢于直谏。
    • 唐太宗时期(初唐):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犯颜直谏,太宗从善如流,成就“贞观之治”,被视为君臣关系的典范。
    • 宋仁宗时期(北宋):包拯等谏官以直言敢谏著称,仁宗虽时有不满但仍能包容。 这些时期被认为是政治相对开明、言论环境较为宽松的时代。

“不讳之朝”特指那些君主开明、臣子敢于直言进谏而无需担心因言获罪的时代或朝廷,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清明政治和言论自由的向往。

网络扩展解释

不讳之朝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政治清明的时代,臣民可以直言进谏而不必忌讳。该成语为褒义词,常用于形容开明统治下的社会环境。

出处溯源

最早出自汉代扬雄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意为:如今您有幸遇到盛世,身处可直言进谏的朝代,与贤才共同效力于朝廷。

用法特点

历史与文学应用

  1. 汉代:扬雄以“不讳之朝”形容当时的明盛之世。
  2. 北魏:《魏书·刑罚志》引用此词,主张在开明时代应避免滥杀无辜。
  3. 清代:钱谦益在《江兆豫侍御六十序》中写道“遭逢不讳之朝”,表达对理想政治环境的期许。

补充信息

此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文化意涵。

别人正在浏览...

奥区八个字悲慄本行捕击长目飞耳赤赤哈哈川梁綷縩大才榱槃当场出彩大邳达信独守空房二业发植服劲服义攻没冠弁卦筮过舌厚幸毁服家儿监考基本法接绝踦屦精钢看账先生老奶奶敛敛辽东半岛俚笃鳢鮬偻行茫然没查利陌路相逢劈历平衡譬诸铺厫洽和潜居侵用犬吠时激实秀私簿夙命贪仕体魄围嘴儿五壏无染贤昆弦鼗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