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俗称 西王母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昔 汉 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著青帬,入天门,揖 金母 ,拜 木公 。’……所谓 金母 者, 西王母 也。”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五:“西海辞 金母 ,东方拜 木公 。”《云笈七籤》卷一一四:“ 西王母 者, 九灵 太妙龟山 金母 也。” 清 钱谦益 《题仙山楼阁图·崇祯诗》之一:“羣真繽纷互来往,似謁 金母 朝 木公 。”
(2).道教语。纳金于鼎,以炼真丹,谓其金曰“金母”。《古文参同契》“待欲养性,延命却期” 蒋一彪 集解引 后蜀 彭晓 注:“真金在鼎内,则为坎男,是离女之夫,及在鼎外,反为离女,是坎男之妻,故金母受太阳之气而产灵汞也。”
(3).沙金中之大者。亦称狗头金。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黄金》:“又 川北 潼川 等州与 湖广 沅陵 、 淑浦 等,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名曰金母,其餘皆麩麦形。”
“金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源于道教神话和传统文化,指代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她是中国神话中掌管长生不老、赐福赐寿的女神。从汉语词典角度,其详细解释如下:
“金母”一词源自道教典籍,其中“金”象征西方、阴性和不朽,与“木公”(东王公)相对,代表阴阳调和。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道教女神西王母的尊称”,强调其在神话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常与蟠桃、仙丹等意象关联,寓意长寿与祥瑞。词源可追溯至汉代文献,如《汉武帝内传》,描述金母赐予汉武帝仙桃的故事,体现了其在民间信仰中的祈福功能。用法上,“金母”多用于宗教文本或文学作品中,如诗词歌赋,以表达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在道教文化中,金母被视为众仙之首,统领女仙,并管理瑶池蟠桃园。其形象常被描绘为雍容华贵、手持如意,象征权威与慈悲。现代汉语中,该词较少用于日常口语,多见于学术研究或传统文化讨论,强调其历史与宗教内涵。
参考来源:
“金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金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通常指代西王母(亦称王母娘娘)。这一形象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真诰·甄命授》,其中记载汉代小儿歌谣“揖金母,拜木公”,明确指出金母即西王母。唐代诗人韦渠牟的《步虚词》也提到“西海辞金母”,与东方木公(东王公)形成对应。道教典籍《云笈七签》更将其尊称为“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象征天地阴阳中的西方属金之神。
2. 道教炼丹术语
在道教炼丹术中,“金母”指置于鼎炉中用于炼制丹药的金属,常与“木公”(代表木属性)对应。后蜀彭晓在注解《古文参同契》时提到“金母受太阳之气而产灵汞”,描述了金属在炼丹过程中与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体现道教外丹术的象征体系。
3. 矿物学名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金母指天然形成的沙金块,俗称“狗头金”。这类金矿因形态不规则且体积较大,区别于普通沙金颗粒,属于稀有矿物资源。例如明代川北、湖广等地淘金者偶尔能发现此类金块。
其他说明
需注意,“金母木公”作为成语(如)是东西方神灵的并称,但此用法相对少见。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普遍较低,建议结合《道藏》《天工开物》等古籍或专业文献进一步考证。
不识面材职嘲调辰居从一带职倒产店房丁产对字儿媳废民蜂锐阁标刮肠篦鼓令姑嫜嚎呼回乾就湿慧眼识英雄贱流见利忘义醮坟胶合嗟伤金钿旌干金相玉振九班抗斗离南留犂挠酒乱撺马舡眉脚蒙在鼓里迷闇凝远棚井苹婆启发鹙鸧秋赋染鼋人人皆知阮林上竿蛇蜿谈啁曈胧同砚席土户未达一间违惰僞妄烓竈文牍窝窝头无隄之舆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