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甲杖 ”。1.披甲执兵的卫士。《晋书·桓冲传》:“又詔 冲 及 谢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书·武帝纪上》:“十月, 高祖 领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南史·陆子隆传》:“ 文帝 嗣位, 子隆 领甲仗宿卫。”
(2).泛指武器。《周书·武帝纪下》:“ 齐 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辽史·礼志六》:“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明史·孙承宗传》:“ 沉棨 、 杜应芳 缮甲仗,司务 孙元化 筑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数十万,委弃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库。《新唐书·五行志一》:“ 显庆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甲仗(jiǎ zhàng)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甲”和“仗”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代武器装备,尤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化背景分述:
字义分解
合称“甲仗”,即铠甲与兵器的统称,代指全副武装的军事装备。
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甲仗指:
“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
例如《晋书·王濬传》:“濬收其图籍,封其府库,甲仗如山。”形容军械堆积之盛。
军事装备的泛称
古代文献中,“甲仗”常指代军队的武装储备。如《旧唐书·太宗本纪》:
“收其甲仗,贮于库中。”
此处强调对战利品中武器的收缴与管理。
借指武装士兵或卫队
唐宋时期,“甲仗”可引申为持械卫兵。如杜甫《重经昭陵》诗:
“甲仗肃临洮”,以“甲仗”借喻军容整肃的将士。
礼仪与权力的象征
在宫廷仪仗中,“甲仗”亦指仪卫兵器,彰显威仪。如《宋史·仪卫志》载:
“皇帝出行,甲仗百人前导。”
参考资料:
“甲仗”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披甲执兵的卫士
指全副武装的士兵或侍卫。例如《晋书·桓冲传》记载:“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即指桓冲与谢安被赐予五十名甲士随行入殿的殊荣。该用法多见于古代官职或军事记载中,强调护卫的武装属性。
泛指武器、军械
如《周书·武帝纪下》描述:“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此处“甲仗”指战争中丢弃的大量武器和军事装备。这种用法常与“军资”连用,代指军队的物资储备。
兵器库
指存放武器的仓库。例如《新唐书·五行志》提到火灾焚毁“仓廪、甲仗、民居”,这里的“甲仗”即兵器库。这一含义多出现在涉及军事设施管理的文献中。
其他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和权威词典的释义,具体应用需结合上下文。
不愤气恻怛长篇累牍倡人朝中措赤髀赤绶垂范词品从军胆怯登戒疔疮都了放免风窦奋振甘薯各剌剌横突护镜姜肱被绛天家戏竞驰旧要九囿拒絶开六孔方兄赖蒙遛早没才料蒙珑渺如黄鹤逆运算虔心清交秋晦群居认军旗入己赃珊瑚在网山枇杷讪谑石馆饰中祀灶日贪妄踏晓恬不为意微赜问结闻声窝窝头祥异鲜活鲜阳狎徒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