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恻怛的意思、恻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恻怛的解释

(1).哀伤。《礼记·问丧》:“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懣气盛,故袒而踊之。”《后汉书·祭遵传》:“征虏将军 潁阳侯 遵 ,不幸早薨,陛下仁恩,为之感伤,远迎 河 南,惻怛之慟,形於圣躬。”《旧唐书·岑文本传》:“其夕, 太宗 闻严鼓之声,曰:‘ 文本 殞逝,情深惻怛,今宵夜警,所不忍闻。’命停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老龙舡户》:“状中称死者不下百餘,其千里无主者,更不知凡几。公骇异惻怛,筹思废寝。”

(2).犹恻隐。 宋 叶适 《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 贾公 惻怛长者,惠贫恤孤。” 明 宋濂 《<杏庭摘稿>序》:“其发之於诗,和而不怨,平而不激,严而不刻,雅而不凡,庶几忠厚惻怛,有三百篇之遗意者。”

(3).恳切。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杜甫 ﹞诗意与 狄昌 同,而其惻怛规戒,涵蓄不露,则大有逕庭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国民之对於政府也,当至诚惻怛,以销其防闲畛域之私,而不可激烈以召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恻怛是汉语中一个表达深厚悲悯与忧伤情感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悲痛忧伤

“恻怛”由“恻”与“怛”两个表意相近的语素构成:

二、引申义:仁爱同情

在儒家语境中,“恻怛”常升华为人道关怀:

三、用法特点

  1. 书面性与古典色彩:多见于文言或正式文体,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恻怛恳至,发于至诚。”
  2. 情感强度:较“怜悯”“同情”更具沉痛感,如《汉书·文帝纪》描述赈灾“恻怛不安”。
  3. 道德关联:常与“仁心”“慈爱”并提,体现儒家伦理核心(如朱熹《近思录》论“恻怛之情”)。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释“恻”“怛”: 汉典古籍(权威字形字义解析)
  2. 《礼记·问丧》原文: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先秦文献溯源)
  3. 朱熹《孟子集注》: 国学大师(理学经典阐释)
  4. 《苏轼文集》原文: 国学网(宋代文学用例)
  5. 《汉书·文帝纪》记载: 中国古籍全录(历史语境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恻怛”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哀伤、悲苦
    指内心因他人或自身遭遇而产生的悲痛情感。例如《礼记·问丧》中提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描述丧亲之痛。宋代陈普的诗句“性善之言一动心,至诚恻怛出天真”也体现了这种情感。

  2. 怜悯、恻隐
    强调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关怀,类似于“恻隐之心”。如宋代叶适在《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中称贾公为“恻怛长者”,赞扬其体恤贫弱的行为。明代宋濂也以“忠厚恻怛”形容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3. 恳切、真诚
    形容态度或言辞的诚挚深切。宋代罗大经评价杜甫的诗“恻怛规戒,涵蓄不露”,即指其劝诫中蕴含的真挚情感。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批评统治者缺乏“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亦强调真诚与责任感结合的重要性。

综合来看,“恻怛”既可表达个人情感(哀伤),也可指向道德品质(同情),还可形容言行态度(恳切)。其古典用例多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真诚相关联,常与“至诚”连用,如“至诚恻怛”即强调内外一致的悲悯与赤诚。

别人正在浏览...

暗默百倍百一钟班主任避毁就誉部封财帑拆字长红赤犮麤物大畜垫喘儿短辕杜若妨碍方边左右芳茝发竖風竇風流才子扶与蛤蜊广成关右害杀海宇汉隶哗吟监市履狶狡暴骄兵必败金吾子救生员掘笔款状劳动节理要驴券谩不经意捻儿佩珰谱图遣适青离清时七十二疑冢肉人润黩如新赏田生报释放属吏鼠子肆怒搜罗夙龄惟惟相蓝